與奇石、蘭花并稱為“文人三雅”的紫砂壺,日漸走進人們的收藏視野,近三年來,其價格整體漲幅高達15倍。前不久,已故“紫砂七老”的精品在濟南展出,成為紫砂藏家關注的焦點。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何以價值百萬甚至千萬?在紫砂收藏中要避免哪些誤區?記者采訪了著名紫砂收藏家、北京紫砂藝術館館長趙炎先生。
關于泥料:
不可或缺但本身價值有限
記者:我之前采訪過一些紫砂行業人士,發現“泥料”二字往往被提及最多。泥料對于紫砂壺行業真的如此重要嗎?
趙炎:應該這樣理解,紫砂泥料作為紫砂壺制作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之一,是不可或缺的,確實非常重要,但泥料本身的價值則是非常有限的,在一把名貴的紫砂壺所體現的價值當中,泥料的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紫砂專場中,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制作、吳湖帆繪刻的“相明石瓢壺”拍出1232萬元的價格,真正體現其價值的是紫砂壺本身的藝術性、文化性及其美學價值。而后又會有誰去計較制作這把壺的泥料值多少錢呢?又比如齊白石、張大千的書畫作品價值上千萬甚至上億元人民幣,又有誰來計算宣紙的價格呢?
換句話說,紫砂泥料被過多提及,只是大家對宜興紫砂認知的一個誤區罷了。一個成熟的紫砂藝術家所創作的紫砂作品,所采用的泥料,肯定是他對這個泥料的特性非常了解,包括泥料的黏性、硬度、質量、泥色、燒成色澤及原料配比等等,而且這個泥料是最能體現他的工藝技法、成型工藝的。現在許多人都問過一樣的問題:“紫砂不就是紫 ▲顧景舟石瓢壺 ▲顧景舟相明石瓢壺色的嗎?那紅色的、黃色的怎么也是紫砂呢?”其實是這樣,宜興紫砂壺原礦泥料按大概念劃分為紫泥、紅泥和本山綠泥三大類,而這三大類泥料下又分很多泥料,比如紫泥下有天青泥、降坡泥、紫茄泥、鐵星泥等等。所以說,紫砂泥是宜興紫砂制作的原材料,不可或缺,沒有紫砂泥,也就沒有所謂的宜興紫砂壺。
記者:時常可以看到宜興紫砂匱乏的報道,現在泥料吃緊嗎?
趙炎:宜興紫砂壺原料仍然豐富,不存在短缺的現象。前幾年,政府將紫砂壺制作技藝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紫砂泥也進行了監管,并制定了相關條例。據我所知,宜興政府之前控制開采紫砂泥料主要是出于保護環境的目的,從去年開始,政府初步計劃通過市場運作和政府監管的雙效機制,在堅持實行原料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利用的前提下,開放原來封凍的紫砂礦,但是在制定相關條例前,廠家得知要將紫砂嚴管的消息,紛紛大量儲存,有的廠家幾輩子都用不完。試想,一把壺一斤泥,一噸泥能生產多少紫砂壺?制造這種謠言的人,囤積紫砂泥在手中,因此可以在市場上抬到二三萬元一噸。加工好的紫砂料,最上等的每斤不超過100元,好料大約幾十元,普通料幾塊錢。對于商品壺制作工坊,這種成本差異會被計算進去,但像高端的大師作品,原料成本基本忽略不計。
如果下次再有壺商和制壺人說泥料很貴,大家應該規勸他:請別拿紫砂泥料價格說事!
關于價格:
是炒作還是物有所值?
記者:一件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是炒作還是物有所值?
趙炎:可以肯定地說是物有所值。為什么這樣說?自古以來,宜興紫砂壺就以其制作精湛、造型質樸、色澤古雅而聞名于世,又以其實用性和藝術鑒賞性而深受達官貴族、文人雅士的垂青,紫砂藝術集多種中國傳統文化于一身,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并且所展示出來的是藝人本身的個性魅力。還有就是紫砂壺的成型工藝是純手工的泥片鑲接手法,沒有固定模式可依,自然而就,所以才形成其造型豐富、千人千態的特性。又比如說同樣一個壺型、同樣一個藝人,今天做的跟昨天做的就不會一模一樣,而如果下次再做,又會不同,其實這全憑藝人的感悟、靈性信手拈來。與此同時,歷代文人雅士對紫砂的鐘愛和參與,又為其發展增添了文化底蘊。書法、國畫、雕塑、篆刻等藝術的引入,也使得紫砂壺形成了“壺隨字貴、字隨壺傳、字畫壺藝相得益彰”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人們在觀賞紫砂壺藝的同時,欣賞藝術、追求和諧、崇尚自然、感受蓬勃的生命力,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現在市場上名家的一張字畫動轍拍至上千萬、幾億元,而在我們的紫砂專場中包括大師代表作精品數件,只能拍到1.4億元人民幣,這些紫砂精品足可以開辦一個當代紫砂藝術館,這樣的一個規模,其價值還抵不上名家字畫價值的一半,可想而知紫砂市場還沒有完全被打開。大師的代表作精品價值上百萬,它本身的價值我相信遠遠不止。現在來講的話,肯定是物超所值。
關于收藏:
束之高閣難以體會玩壺樂趣
記者:一些收藏者花高價買來紫砂壺后,不舍得泡茶,而是作為藝術品放在博古架上欣賞,這是不是一種誤區?
趙炎:這肯定是一種誤區。紫砂壺藝是實用、欣賞、把玩三種功能集于一體的藝術。這三種功能,實用性是排在第一位的,紫砂藝術的繁榮,源于茶文化的興盛。紫砂文化和茶文化是相互融合的,一件好的紫砂壺作品,首先要看使用功能的舒適性,品茶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和精神上的享受,紫砂壺作為沖泡和盛裝茶水的容器,口蓋、把手、壺嘴都要追求最大限度的方便和舒適,使人在使用的過程中享受一種心滿意足之感。
再有,紫砂壺由于其很好的宜茶性,透氣性好,便于養壺,若經常摩挲,表面會自發光澤,形成包漿,手感會日益溫潤細膩。還有一段“顧景舟摔壺”的藝壇佳話:1992年的時候,顧景舟曾說過:“茶壺是喝茶的,是實用的東西,但也要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們工作一天很勞累,捧起茶壺也是一種享受。一把茶壺讓人家今天用、明天厭煩不行,要越用越喜歡、越看越高興才行。”他自己認為不好的壺,干脆一摔了之。因此說,紫砂壺藝術的怡養身心,是在品茶、玩壺、養壺的過程中達成的,并且紫砂壺本身也會漸有靈性,要與之交流,才會產生共鳴。將一把名貴的紫砂壺束之高閣,只是作為一件藝術觀賞品,不能體驗到其最重要的實用功能和修身養性的玩壺樂趣。
記者:許多人以為紫砂壺越老越好,是這樣嗎?
趙炎:這個說法不完全對。當然,一把珍貴的明清時期的老壺非常難得。因為紫砂是易損的藝術品,所以能完好地保存到現在,肯定是珍品中的精品,我相信這樣的壺少之又少,只能在博物館里才能見到。市場上存在的真的老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如果不是做紫砂文化、歷史的相關科研工作,而是真正喜歡紫砂、喜歡喝茶的話,新壺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真正喜歡紫砂的玩家,肯定喜歡喝茶,所以也一定會將紫砂的特性發揮到極致。而且新的紫砂壺從選擇、開壺、養壺到玩壺這一系列的過程都可親身參與其中,更能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真諦,也能與紫砂壺本身密切交流,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