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紫砂壺的身價不斷攀升,其在藏家心目中的分量也與日俱增。受此帶動,人們對紫砂壺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過,有些尷尬的是,不少對紫砂感興趣的人更多的關注點在于“它能為自己帶來多大的經濟回報”。業內人士表示,一把紫砂壺,因其承載著人文精神與文化內涵而有著其獨特的價值,也正因為這樣,它才有著更高的發展空間。但是,如果只是關注紫砂壺的“增值與否”,就顯得舍本逐末,買櫝還珠了。
從“供春”壺到當代壺藝,千百年的發展、傳承與創新,紫砂壺所承載的遠不止“增值”這一項功能,其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更值得大眾去感悟、去挖掘。
愛紫砂易 懂紫砂難
店面位于馬連道茶葉一條街的葉老板最近正在打算另外盤一家店鋪,將現有經營項目之一的茶葉從本店剝離出去,騰出更多的空間來專門打理紫砂壺生意。在他的規劃中,將來的紫砂壺專賣店不僅經營來自宜興的各式紫砂壺,還會開辟紫砂壺品茗區域,向來店的人介紹紫砂的知識。之所以如此,是源于紫砂壺行情的火爆。葉老板告訴記者,之前自己做茶葉生意,紫砂壺只是捎帶著做,但是從去年開始,關注的人越來越多,不得不做此調整。不過,他同時表示,設置品茶區、介紹相關知識也只是為了使經營更加立體化,“更多壺友還是更關注他們的壺能不能升值”。
北京國際茶城的一家紫砂經營商戶佐證了葉老板的話,“現在有不少顧客知道紫砂壺很貴,所以來挑壺的時候,泥料、造型都放到了其次,上來先問哪個工藝師的壺升值快”。這位商戶笑著說:“紫砂壺升值與否與它本身的藝術、文化價值有關,不少人甚至追問一二百元的、批量生產的壺是否有升值空間,能升多少,可見其對紫砂壺的認識連初級水平都談不上。”
對于經營者的這種表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壺友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消費者對于紫砂壺的認知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受市場引導的,當一位對紫砂有濃厚興趣的人來到市場時,他接受的第一個信息就是經營者灌輸的“升值”理念,怎么能怪他沒有去關注文化價值呢?反過來講,現在搞紫砂經營的人,甚至包括一部分紫砂制作者,也都沒有認為自己應該向消費者灌輸更多的文化理念,使得許多想要了解紫砂的人很難找到學習的途徑。
宜興市丁蜀鎮一位工藝師告訴記者,有時候自己也會受邀參與一些紫砂壺展覽,在與前來參觀的客人交流的時候,總能聽到一些反饋,不少客人坦承自己對紫砂壺不了解,甚至用“就是一把很貴的茶壺”來形容紫砂壺。每當這個時候,他就在想,還是應該多一些途徑和方法將紫砂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只有人們真正地了解了紫砂壺,才能持久地對它感興趣。否則,如果單純只是著眼于“升值”的話,可以替代紫砂壺的藝術品太多了。
身體力行 傳播文化
事實上,有關紫砂的文化交流活動一直都在以或官方或民間的形式進行著。宜興許多有責任感的從業者,以這樣那樣的方式進行著紫砂文化的傳播事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就經常在展覽會、學術研討會、拍賣會,甚至新聞發布會等公眾場合盡力宣傳紫砂文化,呼吁社會各界更多地關注紫砂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她還非常重視對外交流的機會,多年來,她的許多作品參加了在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葡萄牙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展覽,而且,她還借這樣的機會進行技藝表演,盡力傳播紫砂文化。
對于紫砂文化傳播,在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范家壺莊創辦人范偉群看來,從事這一行業本身就是為傳播紫砂文化做貢獻。一件作品從構思到成型,在反映作者思想的同時,也體現了傳統技藝的傳承。當這些作品通過流通到達愛壺人手中的時候,已經是一種文化信息的傳遞。范偉群認為,也許對于紫砂文化來講,缺乏的不是傳遞,而是引導,告訴大家一種方法,讓每個人自己領悟。范偉群自己把范家壺莊當成一個文化宣傳平臺,不同國籍、不同領域、不同人群都在這里參觀過紫砂壺制作技藝與流程,了解過紫砂壺的發展歷史,對紫砂壺有了初步的認識。他自己本人也經常參與文化交流活動,先后多次赴港澳地區和內地各大城市,進行紫砂壺藝的展示和推廣。2004年、2005年兩次赴韓國舉辦紫砂壺藝展、紫砂壺藝演示會及紫砂壺藝愛好交流推廣會,得到了韓國壺友熱烈的歡迎和喜愛。
與此同時,行業協會也在文化交流方面做了許多努力。據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介紹,自2002年陶瓷行業協會成立以來,通過舉辦各項展覽推動紫砂文化傳播,如“陶都風中國宜興陶瓷藝術展”、“紫砂藝術節”、“紫砂文化節”等,都是較為知名的品牌活動,并且5次組團赴美國參加陶瓷教育年會活動、舉辦“中國陶都(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暨陶藝展”、與韓國有關方面簽訂文化交流合作協議……一系列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對提升宜興陶瓷,包括紫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學術研討方面,行業協會建立了《陶都通訊》、《宜興紫砂》、《江蘇陶藝》等陣地,便于學術交流。此外,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還出版專業書籍、舉辦手工技藝競賽……通過各種手段對紫砂文化進行全角度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參與文化 樂在其中
紫砂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它和茶文化一起融入人們的生活并與之息息相關,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人文精神也借此得以體現。歷代文人關于紫砂的吟詠也不絕于史料記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等反映了紫砂在文人生活當中的地位,也形成了獨特的紫砂文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認為,真正的紫砂陶是有精神、有氣質的,紫砂與中國茶文化一體化,同時浸透了中國文字、書法和繪畫藝術,更是儒、道、釋等人文精神的載體,而根植于民間的紫砂手工工藝清新質樸的品格,則來源于生命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從而構成紫砂陶器一以貫之的靈魂紫砂文化。
但是紫砂文化如何讓更多人感受到、認識到?也許“參與是最好的傳播方式”。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講師陸子羽對茶與紫砂非常熱愛,作為一個加拿大籍“茶人”,他有志于編纂一部關于中國茶文化的書籍,記錄自己與壺友茶人的感悟,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給世界。陸子羽對茶的熱愛源于一次偶然的“茶事參與”,正是因為自己真正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才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尋“根”來到中國。
一位紫砂愛好者也認為,現在各種紫砂展覽很多,有許多也辦得非常有誠意,比如會有現場演示、知識講座等,但是,如果能夠讓更多的人真正參與一次品茗活動,感受一把茶與紫砂的文化之旅,也許會比居高臨下的講座更有說服力。
北京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趙為民表示,紫砂壺價格的飛漲其實正是體現了人們對其文化藝術價值的認同。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它最好的傳播方式就是能夠與大眾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現在的一些文化傳播方式很多時候都表現得一廂情愿,因此,難免會與受眾之間產生距離感。而從西方文化的傳播來看,有不少一部分是人們通過對西方產品來了解的。所以,紫砂文化的傳播也應該換一種方式,嘗試著融合到大眾生活當中去。讓買壺的人樹立“買壺是為了喝茶”的觀念,紫砂文化的傳播才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