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奧玄寶在《茗壺圖錄》中說:“壺或有無款而優于有款者,然無款而良者不及有款而良者,近人往往愛無款者,無他,慮有款之真偽難辨也!”意思是,壺有有款和無款之別,而有款的假壺讓人防不勝防,真假難辨,那么就不如更愛無款但工藝好的茶壺。這種人的著眼點,首先是茶壺本身的好壞,而不是迷信所謂的名款。因此,有識者說:“有款求其真,無款求其善。”這十個字,是藏壺、賞壺的要旨。
上海某機關一退休老職工,花了幾萬元的積蓄買了幾大箱紫砂器,全是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顧景舟、徐漢棠、周桂珍的名作,有壺有茶葉罐,做舊做假,都有幾分古樣。2001年夏天,拿來請求鑒定,打開包裹不用細看就知全是假貨。老職工花了冤枉錢。他的收藏帶有盲目性,沒有在“求其真”上下功夫,而一味照著書上看到的名字名字收購作品。
臺灣著名藝人凌峰對紫砂工藝實物感興趣,他碰到認為有口味有興趣的茶壺及雜件就會買,當時并不知曉名人的作品;我們訪問臺灣到他家去玩,發現他的藏品百分之八十恰恰是名人如王寅春、王石耕等人的東西。凌峰的經驗是“求其善”的結果。
從某種角度說,“求真”、“求善”,是收藏、賞玩紫砂壺的兩條最重要的意識。不論在市場上淘寶、撿漏,還是與人交易,所要掌握的無非就這兩條。要做到這兩條,不能光靠運氣,而是要有豐富的知識和一定的審美能力,而這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在實踐中累積經驗。
收藏是因為愛好,是為了陶冶性情。它可以是對器型的著迷,可以是對工藝感興趣,可以是對裝飾的愛好,也可以是對名人的追星,愛屋及烏,統統這些,都要端正心態,靠眼力、財力、時間去實現自己的追求。因此要多讀書,多了解紫砂陶的文化史,發展史,以及具體歷史時期的原料(礦土)、成型工藝、裝飾、燒成的特點。不了解歷史就無法進行斷代,不了解工藝的特點就無法掌握作品真偽的具體細節。除讀書學習外,若有條件,還要多與紫砂圈內的人接觸,盡可能地多觀摩作品,多看多比較,“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沒有對作品的反復比較,沒有深入的研究,是無法對作品作出準確的鑒定的。沒有見到過顧景舟的茶壺真品,怎么會識別出假的呢?當然,每個收藏者,都希望自己的藏品能保值、增值,但這些都是以自己的藏品是真品、善品為前提的。
要確立精品意識。不管是古代還是近現代,精品總是較常品稀有,價值珍貴。大路貨不在收藏談論之列,當然古代的大路貨流傳到今天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也不可能與同時期的精品相比,就像瓷器的官窯器與民窯器的差別。今天,紫砂生產遠不是舊日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僅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每年動輒隅品百萬件以上,絕大部分是大路貨,其中細貨的數量也相當驚人。面對這么多的出品,收藏家如果沒有精品意識,恐怕收藏不過來,也無法做到保值、增值。就目前情況來說,所謂精品,就是有一定工藝職稱的藝人的作品和名家的作品,及全手工的作品,或大半手工的產品,而絕非是成批量生產的實用之類的產品。只有精品,才有品賞的永恒價值,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經得住大眾眼光的挑剔,才有可能保值、增值。
對于從事紫砂收藏的人來說,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其收藏定位也應不同,一句話:要量力而行。財力和其他條件充允許的,可以專以名家作品為收藏對象,非精品、名家之作不收;也可以分門別類地做專題收藏,如專收圓器、方器或筋囊器,專收民國時期的出品,專收陳嗚遠的,專收顧景舟的,專收陳曼生的,專收當代名家的……這些都要視財力和自己擁有的收藏途徑而定。
對投資紫砂的人來說,眼光也是一條重要的“生財之道”。與年長的紫砂名家相比,年輕的好手,有發展前途的年輕一代,其造型能力和制壺水平在不斷提高,而其價位相對比較低,作品的升值空間往往更大,一旦吃準,便不妨作為投資對象。這中間,自主的判斷能力非常重要不可盲目跟風,輕信利用報刊、雜志、電視等傳媒進行自我包裝和吹噓的泡沫形象,以免被導而上當。
另外,收藏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對其收藏品都要講究保管,因為紫砂陶如同瓷器一樣同,稍有不慎就會破損,那就會大大影響藏品的價值。清代出現包錫、鑲玉的茶壺,就是因為部件受損所采取的補救措施;盡管亡羊補牢,但其價值也大打折扣。(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