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市場中,鑒定依然是收藏者們要面臨的最主要問題。而恰恰紫砂與其他門類收藏品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其相對短促的歷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辨識作舊之壺便是個更為突出的問題。
對于如何辨別老壺,以及現代名家壺,徐秀堂先生特為我們作以下了答復:“在此須先談一下心態問題,賞壺、買壺的人尤其是筆者們,總想找到一個人能講出一個 簡明扼要的紫砂老壺、名家壺鑒賞的標準,依序一、二、三、四就能使人一目了然地作出正確的判斷,一下子走上正確的收藏道路。多年來,我也試圖為之,但又始 終未能做到,以前也有人曾作過表述,終因無法在實踐中得到應用而廢之。有的解說本來就是設的陷阱、圈套或有意誤導。比如寫的什么精、氣、神,神品、珍品、 上品的說法,玄乎其玄,當屬不著邊際的套話。紫砂里有一整套的學問,要不斷地學,不斷地問才能逐步地深入其中,當然也包括我本人。”
在這里試圖以最簡單的語言表述闡明幾個觀點,供參考:
(1)對歷史作品有多種鑒賞觀點,有待你就位。歷史上如日本的奧蘭田等,他們是從愛好、情有獨鐘的感情出發,那么他們的收藏就有自己的一整套觀念、方法。假如是投資,增值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2)對歷史作真偽的識別,首先要了解有史以來造假、作假的秘史背景,這些也是紫砂吸引情趣人的引力所在,如果你稍加了解,就依靠某人列出鑒賞標準的條文了。
(3)到現在,還沒有權威機構對歷史名家作品的造型、風格、技藝水平、印款、陶刻銘文,以及坭料燒成的特定條件、制作工藝的結構特征,認真地建立標準器的 檔案資料。所以,我認為對歷史作品的認定,現在還是采用經驗比較的方法更正確。經常接觸老壺,且在盡心研究的人,與對紫砂傳統工藝制作有經驗的人,最好是 對仿制老壺地下內部情況有所了解的人,幾方面反復討論才會比較有權威性的定論。
(4)千萬不要自己知道幾個紫砂歷史名家的名字,在什么地方碰到了他們的茶壺,就趕快買下,以為是自己的運氣、福分——百分之百地上當,因為我們碰到這樣的“收藏家”太多了。
(5)選購現代名家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認職稱、認電視、報紙、刊物的宣傳,認得獎名頭,認辦展覽,認行銷手段,認包裝策劃,所以很多從業者花大量 的心思在這些上面。我老是講,手工藝品是手工費時做出來的,如果坐不定、不本分,不把時間精力用在制作作品上、用在文化藝術理論的探求上,能有好作品出來嗎?好幾千人有職稱,而且里面包含了根本不會做壺或沒時間做壺的,他們的作品照樣在市場上活躍行銷,你說能有鑒定技巧嗎?所以,選壺是自身喜愛與水平的具體體現,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關鍵是你進什么圈子,受什么影響,與你走正道或走曲徑會有很大的關系。”
不少專賣紫砂壺的老板都會勸買者不要追求名家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對于名家壺是否為代工壺,我們沒法判斷。”而這些店主也通常簽約 2-3名更為年輕的工藝師。事實上,站在市場最前沿的紫砂壺商人們正在扮演著發掘紫砂經紀人兼銷售者的雙重角色。
對于紫砂壺商頗有微詞的“代工壺”問題,徐老也有自己的說法:“中國太大了,市場太大了。其實‘代工壺’問題,決不是商店不賣名家壺的原因,對代工壺之 論,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代工壺’從法律的層面講,凡作品完成作者認可,簽名蓋章的就是作者對外認可的。從道德觀念上講,這個簽名蓋章中,包含了作者對 作品的投入到底有多少工、時、心血,對消費者有多少責任心、誠實性。”
從徐老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師把“代工壺”和“冒充壺”這兩個概念區別開了。飽受經銷商們責難的應該屬于“冒充壺”范疇。
至于如何辨識冒充壺,那就需要藏家花費更大的心思去學習、了解紫砂,了解作者本人的風格,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內去觀察作者在思考什么,了解作者的創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