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出名寺”,山多林密的宜興近年來恢復重建了一批歷代名寺。可還有一座與當地特色產業紫砂有著密切關系的寺廟,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剛剛結束的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無錫史學會會長湯可可委員打破沉寂,提出了對金沙寺進行規劃修復和開發工作的提案。
日前湯可可先生接受采訪時,介紹了他提出重建金沙寺、保護宜興紫砂圣地這一提案的來龍去脈。宜興紫砂聞名遐邇,關于紫砂壺的起源,主流觀點是源自明朝正德年間。宜興東南四十里處,有一金沙寺,寺中某一僧人,閑時常與制陶缸者相處,便取其陶土,加以團捏,制成壺形,跟隨一般陶制品進窯燒制成型。后又有四川參政吳頤山的家僮,隨吳到金沙寺讀書時,偷學其藝,并留下“供春壺”。后人將“金沙寺僧”和供春并稱宜興紫砂壺的鼻祖。這些事跡最早記錄在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上。但金沙寺早已無跡可尋,即使宜興紫砂圈內,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確切位置。
“去年夏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突然想到為金沙寺提案。”湯可可說,他在《中國紫砂》雜志上看到了《探尋金沙寺》的文章,文中介紹了紫砂愛好者對金沙寺的探訪,并在該寺遺址附近發現不少遺物和傳說,他深為所動。
根據湯可可的介紹,記者昨天聯系了《中國紫砂》編輯部的有關人士。對方介紹,2008年夏,該編輯部組織宜興紫砂藝人,曾在湖 進行了一番尋訪。在《湖鎮 志》(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編輯者楊明俊的幫助下,得知金沙寺在湖 西街村寺山南麓。原是唐昭宗時宰相陸希聲避戰亂所建,后改禪院,即金沙寺。宋熙寧三年(1070年)賜額“寺圣金沙”。蘇軾在這里喝過茶;岳飛在寺里駐過軍、題過詞。后來這金沙寺又成為明代宜興進士吳頤山讀書的地方。鼎盛時,該寺有房屋千間,明嘉靖年后,該寺屢修屢毀。解放初期,該寺仍留有數間僧房,并有一棵傳說岳飛拴過馬的銀杏樹。考察人員發現,現在的金沙寺遺址處在一片農田里,背靠的山麓因開石已破壞了原貌,寺廟的基礎上已經建起民宅。但在當地一些農民家中,仍然保留著一些金沙寺的碑刻、石質構件。附近還有寺僧的墓葬,曾經留下蘇軾“竹符換水”傳說的金沙泉仍然在流淌。作為專業的紫砂刊物,他們認為金沙寺維系著兩位宜興紫砂的宗師級人物,這里無疑是紫砂的圣地。應該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
湯可可表示,金沙寺在宜興地方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對這寺廟的開發保護工作,他建議:第一步可以先由專業部門進行遺址和文物調查,查清金沙寺的歷史和遺址現狀;第二步是劃定保護區;第三步是可以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規劃恢復和開發。記者在互聯網上檢索,發現一些宜興人士近年也有類似呼吁,建議政府挖掘金沙寺、金沙泉所傳承的人文故事。(汪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