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末期,紫砂大師顧景舟經鐵畫軒主人戴相明介紹,認識了江寒汀、唐云、吳湖帆、王仁輔、來楚生等幾位著名書畫篆刻家,多次深度接觸后,這幾位書畫家對顧先生的創作思想與藝術格調提供了許多不同視野的養分。

相明石瓢壺
根據史載,1948年顧景舟精心制作了五把石瓢壺,由吳湖帆題詩句,分別由吳湖帆、江寒汀等畫竹、梅圖案,燒成后,除自己收藏一把外,其他四把均慨贈吳湖帆、戴相明、江寒汀、唐云4人。這五把壺陶、書、畫、刻珠聯璧合,被業界稱為是文人氣息濃郁的杰作。2010年春拍,第一次把景舟壺推上紫砂藝術歷史拍賣巔峰的那把“相明石瓢壺”,便是出自這五把壺當中的一把。五年后,另一把“大石瓢”以翻倍的成交價格再次見證了資本市場上的“顧景舟熱”。據了解,該把壺壺身為顧景舟制作,吳湖帆用筆以行楷在壺坯題銘“為君傾一杯,狂歌竹枝曲。相明先生,吳倩并題”,另繪有形態生動的竹枝,由顧景舟以雙刀技法鐫刻。底印是王仁輔刻的“戴相明”三字方章,蓋印是任書博刻的“顧景舟”款。
紫砂陶刻藝術,一直被業界視為紫砂壺藝的姐妹藝術。從清代的“曼生壺”到現代的“景舟石瓢”,紫砂陶刻藝術已經發展了近兩個世紀,在陳曼生、陳少亭、任淦庭等陶刻家和其他一大批隱居幕后為陶藝家捉刀“刻字先生”的努力下,紫砂陶刻在現代已成為紫砂陶中應用最廣泛的裝飾方法。
紫砂陶刻與制壺工藝一脈同源
陶刻既是物質產品,也是精神產品,它與詩、書、畫等相互交融,具有濃厚的文化味和書卷氣,滿足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鑒賞需求。陶刻與陶藝在同一載體上的共融共生、相得益彰,是前者受到藏家不斷重視、最終自成體系的主要原因。
與青銅器、鐘鼎、石刻、木雕、牙雕、漆器、玻璃料器等藝術門類相比,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鐫刻是陶器。陶文字的產生,雖然比甲骨文還早一千多年,但是紫砂陶的陶刻成為一門獨特的陶飾手法獲得廣泛認同,卻是在宋代以后。
到了明代中期,現代概念的紫砂壺制作才開始進入真正的極盛時期,當時名手輩出,在壺上鐫刻的匠師也相繼問世。如學界公認的紫砂壺鼻祖,就在壺上鐫刻落款。再如制壺名師時大彬,后期制作的紫砂壺既有座右銘式的詩文和格言出現,也有自己鐫刻的金石作品。清末發展到制壺店商專業聘請當地文人兼職陶刻,由于良好的書畫金石功底,他們筆法技藝堪稱一絕,風格紛呈,講究布局,雅俗共賞。

千筒 任淦庭繪,鮑仲梅刻
紫砂陶浴高溫氧化火而成其清潤古雅、溫文大方的質感,以此作書有別于木雕、石刻等其他任何書法刻繪藝術,雖為紫砂陶藝的最后一道工藝,卻是文化含量最高的部分。在凹凸不平、器型復雜的陶坯上走刀,演繹變化無窮、時而端莊古樸,時而高貴典雅,時而靈動秀逸,時而崢嶸險峻的傳統書法藝術,欲臻 行云流水、氣韻不凡的境界殊為難得。故在陶刻中彰顯書法的魅力,在書法中襯托陶刻的韻味,是每個書法陶刻家的藝術夢想。自清代的陳曼生開始,越來越多的文人書畫名流直接參與到了陶刻藝術創作當中,使陶刻藝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陶刻藝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形成了陶刻藝術自身完整的體系和特有的藝術形式。

色凸園大千筒 鮑志強刻

譚泉海刻
壺體上刻法多種多樣,有陰刻、陽刻、浮刻、深刻,刀法有單刀、雙刀、順刀、側刀、逆刀等,還有叫清刻、色刻、濕刻、干刻、沙地刻,再后來出現的花貨壺上刻的花紋和圖案,使陶上刻字有了新的技術含量,一般工藝要領也逐漸形成經驗式的技法和操作方法,專業從事紫砂陶刻的隊伍也迅速擴大,名人輩出,后繼有人。
陶刻藝人中,比較出名的有陳少亭、任淦庭等。任淦庭先生作品,筆力遒勁,刀鋒靈秀,正草隸篆,各具風格,自成章法。由于他的紫砂雕刻獨樹一幟,影響較大,成為紫砂陶刻的一代宗師。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