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鈕為壺家的創作和獨立思考提供了寬闊的空間意趣,事實上,有很多鈕并不能歸到泛泛的類別中,索性可將這類鈕叫自定義鈕。
第一款印象深刻的自定義鈕,為“太湖石提梁壺”之鈕。此壺為清人榮卿所制,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品。壺形似扁圓球,素提梁,三彎流,嵌蓋上壺鈕以 一小塊太湖石為裝飾,壺名由此而得。最初讀到此壺名時,還以為此壺是把澄泥石壺——太湖產澄泥石,澄泥石壺也有自己的影響力。之后才知原是把紫砂名壺。
第二款印象深刻的“自定義鈕”壺,為清代赧翁銘,韻石所制博浪椎壺(見圖)。此壺現藏上海博物館。造型是仿古代的武器即帶鐵索的大鐵錘,又稱博浪椎。壺 鈕由鐵索形狀的五環相扣與壺蓋扣合而成。赧翁為晚清的書法家、浙江人梅調鼎之號。韻石為王東石的別號。壺身銘:“鐵為之,沙摶之。彼一時,此一時。赧翁 銘。”這句話的意思是:過去的博浪椎是用鐵水鑄造的兵器,眼前的“博浪椎”壺是用紫砂摶制而成的茶具。時代不同了,干戈化為玉帛。原銘中的“摶”字為 “摶”的繁體字。后人有些仿做這把壺,壺銘中的“摶”字有些刻成了“搏”字,也有介紹這把名壺的權威專業書籍中,把銘文中的“摶”字寫成“搏”字,這確實 不應該。“摶”,乃紫砂語匯中一個很重要的動詞。
此壺之銘文,也有“言志”闡釋的:說博浪椎的典故在《漢書·張良傳》《史記·留侯列傳》均有記載,張良,韓國人,秦破韓,良立志為韓報仇。他特制一鐵索 大椎,重20斤,尋找力士,伺機劫殺秦皇,誤中副車。張良為國報仇,雖未成,其志可嘉。清朝光緒年間,我國屢遭外辱,無張良式人物為國雪恥,作者有感于此 做博浪椎壺以言志。“彼一時,此一時”,說的是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
茶言意趣,不必言志;壺言趣味,也不必言志。后一種說法存此,可為談資佐料。本人還是覺得前面一種說法比較適合紫砂壺的精神氣質——素面朝天,不必偽裝成仙。
當代紫砂高手徐維明所制“亭心紫砂壺”,以一個草亭作蓋鈕,似成都杜甫草堂的模樣,讓我想起了成都浣花溪畔,想起杜甫和他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的詩句。——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個草亭形態的自定義壺鈕,點化出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意趣。
自定義鈕最大開大合的,估計要數時大彬壺之標準器的名壺 “扁鼎足蓋紫砂壺”,也被稱“鼎足蓋圓壺”,于1987年7月在福建漳浦縣盤陀鄉廟埔村明墓出 土。壺通高11厘米,口徑7.5厘米。壺身通體栗色帶黃,通體布滿梨皮狀的白星點,壺蓋呈弧面形。鈕最為別致,為古鼎的三扁足倒立之形制。此壺現藏漳浦縣 文化館。
這把壺蓋口嚴密,直頸、豐肩、腹 部微微鼓起,平底、圈足、曲流、耳形把手。壺底刻有時大彬字四字楷書。刀法圓熟挺勁。墓主盧維禎(1543年-1610年),隆慶二年(1568年)進 士,曾經任職吏部驗封主事、考功文選主事、考功文選郎中等職,萬歷三十八年去世。紫砂壺造型圓潤、奇特、端莊、色澤勻靜、明秀,整體完整,壺表光潤,可知 制作技藝超群,為時大彬壯年精品。
將鼎的支撐之底足,反轉過來放在壺蓋之上,以此為鈕,這是一種天真爛漫的自定義。此壺蓋,翻轉過來就可當茶杯用(那時候的壺還沒有在壺蓋上開氣孔),鈕的雙重功能性立刻凸顯。這樣的自定義鈕,是名副其實的“頭上長腳”,絕對萌萌噠!
時大彬為紫砂巨匠,他的創造力,特立獨行、天馬行空,這對今天的紫砂壺式的創制,無疑是絕好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