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明史上,自水壺到酒壺,然后自酒壺發展到茶壺,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變的寫照。在今天所見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壺,大多是酒壺,因為那些時代,古人的生活與酒是分不開的。
壺之妙就在它有一個壺身,一個壺蓋,一個壺嘴,一個把手,共同組成一件器物。形狀、大小、飾物的變化非常豐富,時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別。可是其基本形狀自南北朝以來到近代都沒有改變。今天的人很難辨認酒壺與茶壺之分別,實在是因為兩者極為相似的緣故。
其實宋朝以前是沒有茶壺的。中國人喝茶自南北朝開始,原先是把茶當藥吃,逐漸演變為清脾、提神的飲料,到唐朝與佛教的思想相結合,才有陸羽的《茶經》出現,多方講究起來,當成生活修養的儀式,但是這個傳統到宋代都沒有平民化、普及化。
大家都知道,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們把茶葉放在缽子里煮,燒開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南宋時福建產的黑釉茶碗,上有兔毫,高 級的更有油滴等視覺效果,為日本僧人帶回日本,因此“天目碗”之名大盛,傳世品被日本人視為國寶。用黑碗,是因為點茶的細膩泡沫,黑底較能襯出其美感。
茶壺產生于何時?當然是在茶道改變之后的事。磨茶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飲用的煎茶法,改變為用開水沖泡茶葉,飲用茶汁的點茶法,是很根本的改變。以泡茶 的方式吃茶,應是王公貴族等有閑階級的享受,不僅考究茶的品質,整個制茶的過程就是一種儀典。所以飲茶的道具很多。在中國的北方,喝茶漸漸大眾化,甚至取 代了部分喝酒的社會功能。南宋之后,全國出現了茶館。運作方式是由茶博士煮好了茶,倒在客人的碗里。茶道中的儀典性完全被丟棄了,只是為了飲茶。這種方式 是飲茶普及化的必然發展,再返回來影響上流社會的品茶習慣。
了便于服務顧客,便需要大茶壺。茶壺太大,手執曲柄不易,就發明了提梁壺,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壺的上面。
在陶瓷器上,茶壺的出現應該是在明中葉以后了。明末清初之后,民間使用茶壺的數量大幅地增長,民窯的茶壺就成為常見的器物了。飲酒待客之風漸被飲茶所取 代,茶壺、茶杯成為家家必備之物。到了晚清,提梁壺少見了,出現銅把手的瓷壺。壺的肩上做上兩個或四個紐,古人稱系,用來安裝銅把手。
南方的 雅人喝茶就考究了。自從江南的宜興生產茶壺以來,似乎配合著中國茶藝邁進了新的一步,那就是用小壺喝濃茶。中國人原本是喝不發酵的綠茶,慢慢要喝經發酵的 烏龍茶了。茶藝在文人主導下,不但講究茶香,還要講究茶具的美感,壺的造型就成為主要的創造標的。由于宜興的泥非常細致,燒出的陶壺手感良好,在歷代名師 的創造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設計,非常精致,令人愛不釋手。這一波茶壺熱在一百年間,使中國人成為最愛壺的民族。到了18世紀,全世界都在喝茶了。西方文 明國家自中國的出口瓷中學到茶具的應用,慢慢也設計出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