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致古逸、華潤婉約的紫砂,寓實用與欣賞為一體,融造型與詩畫為一爐,為我民族藝苑中的一枝奇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紫砂之所以能舉世矚目,是和歷屆世博會的展示與獲獎分不開的。紫砂與世博似乎有一種前世今生的約定與淵源深厚的情緣。
在規模空前的本屆上海世博會上,江蘇館也展出了提梁壺、雕塑壺、陶刻壺、光壺四件大師級的精品,使來自海內外的參觀者一睹紫砂的風韻神采。在柔和的燈光下,那珠圓玉潤的紫砂所泛出的溫瑩光澤,似訴說著記憶中的輝煌。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由宜興物產會組織利永公司等送展了一批紫砂壺,其中程壽珍的“掇球壺”、“仿古壺”及范大生的“大柿壺”等,在此次世博會上榮獲頭等獎。上海著名壺藝家、收藏家許四海先生就藏有一把程壽珍巴拿馬獲獎的“仿古壺”。
程壽珍(1865-1939)是清末民初宜興紫砂大師,又名壽貞,號冰心道人。太平天國后從宜興和橋移居鼎蜀,為制壺名家邵友廷養子,家學淵源,悟性聰慧,技藝精湛,造型嚴謹,制作周正,最擅長光貨。顧景舟在其《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中說:“程壽珍為邵友廷養子,承其家學,形制尚樸素。觀其傳器,少壯時,基礎扎實,器皿造型掌握頗準,高出友廷一籌;中晚年,僅制三式:掇球、仿古、漢扁。”觀此把仿古壺,造型典雅古樸而豐腴圓渾,器形線條流轉而暢達靈動,氣韻飽滿靜穆而爽朗大度。壺腹鼓出與壺蓋縮斂,形成一放一收之空間擴張感,凸顯非凡之功力。特別是彎流口、圓弧鋬、隆壺蓋精到和諧,一氣呵成,壺泥呈高古的鼻煙色,富有滄桑之氣和華貴之色。
1926年,美國為紀念建國150周年,在費城舉辦了“萬國博覽會”,宜興送展的各色紫砂壺、杯、碟等均獲金質獎章。1930年,在比利時“列日國際博覽會”上,宜興紫砂以名家團隊的陣容出現,大放異彩。由程壽珍領銜的“掇球壺”、“仿古壺”與俞國良的“傳爐壺”、汪寶洲的“柿子壺”、范福奎的“大東坡提梁壺”等一起獲得銀質獎章。其后的1933年,美國再度舉辦“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芝加哥為美國第二大城市,這一年正是其正式登記市鎮100周年紀念,于是又名為“一個世紀的進步世博會”,并向各國政府廣發邀請,熱情相迎。中國民營資本通力合作,積極參加,由當時的上海總商會請全國總商會協調組織了一個中國參賽代表團赴美。而紫砂也組成了一個名家精品薈萃展,依然由程壽珍掛頭牌,他的代表作“掇球壺”、“仿古壺”、范大生的“合棱壺”、“魚化龍壺”、俞國良的“四方傳爐壺”、汪寶根的“大東坡壺”及朱可心的“云龍鼎”、“竹節鼎”均問鼎特級優獎,這也是紫砂在歷屆世博會上獲獎最多的一次。
改革開放后,我國又恢復參加了世博會,從而使紫砂與世博再續前緣、重吐芳華。1984年4月,在德國萊比錫春季國際博覽會上,李昌鴻、沈蘧華制作的“竹筒茶具”,顧紹培制作、譚泉海鐫刻的“百壽瓶”雙雙獲得金質獎。在本屆上海世博會上,不僅有紫砂佳作展出,而且掀起了以世博為題材的紫砂壺熱,由上海四海陶藝有限公司設計制作的“世博十八式”。紫砂壺還作為上海世博局的高級禮品饋贈前來觀博的國際友人,從而使紫砂與世博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