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細密的汗珠很快從李昌鴻的額頭沁出,相對他妻子沈遽華的自如與輕松,打身筒這樣的前期工序顯然不是李昌鴻的日課,他拿手的似乎是在壺上寫字,成型的壺坯端到李昌鴻的案頭,寥寥數筆,一行或兩行漂亮的行楷躍然呈現。據說,李昌鴻的小兒子李群師從另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擅長陶刻,理論上說他只要照著壺坯上的字與畫下刀就可,可據說如果僅止于此的話,不僅難傳神,更難有魂。
你可以把這一系列看成一次又一次的創作過程,但客觀上說,它其實就是一流水。
不同的是身份。沈遽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群,高級工藝美術師……如此豪華的流水,就是一次次的創作過程;而在宜興丁蜀鎮那些隨處可見的作坊里,同樣的作業,只能視為一道道工序的完成。
然后是價格的不同。
一把李昌鴻設計、沈遽華制作的《奔月壺》要多少錢呢?沈遽華笑笑:16萬。而在宜興紫砂工藝廠,你只需花費1000元左右,就可以購得一把純手工制作的紫砂壺。前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時順華把這樣的價格差異,形容為“你究竟想娶章子怡為妻,還是只是想討個尋常女人為老婆”。
有一種觀點說,“從第一天起,工業化的廉價紫砂壺和傳統手工制作的、滿足上層社會消費的紫砂壺就是兩個玩意”,其實,是不是傳統手工制作并非紫砂壺的定價標準,一團紫砂泥捏在什么人手里,才是決定它究竟是“富貴逼人”還是“價廉物美”的關鍵。李昌鴻承認,自從師傅的作品賣出天價后,有更多的客商前來敲他在洛澗的家門。
1955年10月1日,李昌鴻正式成為顧景舟門下的弟子。
那年夏天,正在南京求學的李昌鴻回到老家丁蜀鎮歇暑假,得到消息說蜀山陶業合作社的“紫砂工藝學習班”正在招收學員,這個蜀山陶業合作社,正是今天宜興紫砂工藝廠的前身,這個組織當時正在嘗試改變千百年來都是家庭作坊的紫砂制造模式,變作坊為工廠。據《宜興地方志》記載,1955年的蜀山陶業合作社只有四十多位成員,而且多為中年以上的老藝人,要建工廠,首先就得招收工人。
李昌鴻回憶說,當時全鎮只有三十多個人報名,后來卻錄取了27位。
這27位新鮮血液很快被分配給了5位紫砂老藝人,這5位老藝人全是紫砂大家:任淦庭、吳云根、王寅春、朱可心和顧景舟,他們當時的身份是“紫砂工藝學習班”的老師。一年以后,學習班又招收了36位新學員,教師隊伍擴大到了7人,增加了裴石民和蔣蓉。同時,這7位老師有了新的身份,江蘇省人民政府下發紅頭文件,禮聘他們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這7位輔導是宜興紫砂工藝薪火相傳的關鍵人物,而“紫砂工藝學習班”的兩屆學員,延至今日,很多已成紫砂市場搶手的人物。
55屆學員中,有5位年輕人由顧景舟輔導,其中就有李昌鴻和沈遽華,4年之后,他們結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