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錢了災的口無遮攔直戳當下紫砂業最敏感的部位。
2010年5月,于宜興紫砂業而言簡直就是“東邊日頭西邊雨”,顧大師的一把石瓢拍了1232萬,CCTV《每周質量報告》的一則報道卻把紫砂業推到幾近滅頂的邊緣。盡管接受我們采訪的紫砂藝人很多都“奉命封口”,但茶余飯后,話題總還是會自然而然向那兩條新聞上扯,比如“化工泥”的問題,比如“紫砂礦禁采”的問題……
丁蜀鎮在歡呼紫砂珍品創價格新高的同時,對CCTV的報道卻普遍性皺緊眉頭。某次飯局上,大師、經銷商和企業的老板紛紛聲討記者斷章取義的報道方式,群情激憤,甚至影響到觥籌交錯,席上酒菜涼了大半。坐上一外來客,聽了半天后冒冒失失插嘴,建議宜興地方或組織通過法律途徑討要說法。
桌上場面立刻出現耐人尋味的長時間冷場。
錢了災對此現象的解釋是,丁蜀鎮很明白CCTV的報道小罵大幫忙,“由此展開的所有調查,強調的都是工業化生產和價位低端的紫砂壺有問題”——我后來通過百度,發現錢了災并非妄言——對于目前已回歸到家庭作坊生產方式為主的宜興紫砂業來說,發生在2010年5月的兩條新聞都是能導致價格上揚的利好消息。
開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變作坊為工廠”的努力,今天看來是失敗的。
盡管宜興紫砂工藝廠還在,甚至還兼并了宜興紫砂工藝二廠,但車間沒有了,被隔成若干個產品陳列室,沒有流水線,有的只是一間間個人工作室……這樣的組織形式,頂多只能算一個產業聯盟體,原有的“陶業合作社”的稱呼,似乎更為貼切。
這一景象于我并不陌生。過去幾年里,我一直生活在景德鎮,那里發生的產業變化與宜興的當下如出一轍。
在新中國最初的幾個“五年計劃”期間,景德鎮陶瓷業得到國家全面的扶持與發展,1966年以前,景德鎮10大瓷廠的生產格局與規模已經形成,業界甚至有“為6億中國人制造飯碗”的形容。上個世紀的最后10年,景德鎮搞產業結構調整,10大瓷廠逐一解體。
景德鎮人普遍認為這是他們日用瓷生產式微的根本原因。
大型國有企業的解體,直接導致景德鎮日用瓷生產與銷售的徹底下滑,成為景德鎮陶瓷工業中的一塊“短板”。而與此同時,被推向市場的陶瓷產業工人,大量進入規模偏小的民營性質瓷廠甚至家庭作坊,形成目前景德鎮的“長板”是以手工為主的藝術瓷或者陳設瓷生產這樣一種經濟格局。
對此現象我曾經議論說:當景德鎮還在為當年10大國有瓷廠的解體而耿耿于懷時,很少會有人注意到,這個城市因為生產方式重新回歸“手工”與“作坊”,意外地、歪打正著地迎合了分眾時代的來臨。分眾時代對商品個性與差異化的追求,注定規模化、批量化的工廠生產很容易遭遇市場的寒流;而小批量、定制式和手工制造,則很可能會在這個時代如沐春風。
這一闡釋是否可以同樣用來解釋宜興的作坊復辟呢?
在宜興的日子里我們有一明顯感受,那就是紫砂藝人生存的恣意與自在,尤其是那些大師們的生活,堪比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