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在聽說大師的作品每件價格都在6位數之后,我們的攝影師決定不親自擺弄那些昂貴的家伙,他固執而有禮貌地請大師自己動手,從紅木展柜中將那些紫砂壺一把把端出來,放到合適的位置供他拍攝。時順華告訴我們,目前宜興紫砂壺的行情,國家級大師的作品一般是十幾萬元,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一般是幾萬元,再往下是高級工藝美術師,價格由幾千到上萬元不等,依此類推,定價體系基本如此。
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是誰在支撐這個價格體系?
宜興人開始講故事。
上世紀80年代的某一天,丁蜀鎮來了位香港老板,李昌鴻現在還記得那位老板叫羅桂祥。來人直接找到紫砂工藝廠,說要訂購一批宜興紫砂壺參加香港的亞洲藝術節,價格一報出來,讓紫砂工藝廠的人嚇了一跳——類似顧景舟這樣前輩的作品,是1000元一把,而類似李昌鴻這樣的門生作品,也是老師價格的一半,就連一些學徒工的作品,也相當于他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
“原來我們做的壺這么值錢?”
李昌鴻說,羅先生對宜興紫砂壺的貢獻很大,不僅在價格上有一大幅度的提高,他更要求訂制的產品必須遵循古制,在壺里面打上作者的印章。在這之前的30年里,宜興紫砂工藝廠的產品是從不打作者印章的,“羅先生來后,我們的產品才真正成為工藝品”。再后來,4家香港的貿易公司坐鎮宜興搶貨,因為競爭得厲害,4家公司就商定,一家公司的代表在宜興只能待20天,4家輪流。
李昌鴻說:“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他們把我們的茶壺賣到了臺灣。”
90年代的時候,隨著兩岸貿易的日益緊密,尤其是大量臺灣商人涌入長三角之后,臺灣人替代香港人成為宜興紫砂壺的又一輪價格推手,臺灣人使宜興紫砂壺在1993年的時候價格又到了頂點。李昌鴻回憶說,“幾萬元一把壺不稀奇,據說我老師那把石瓢,就是在那個時候被一個臺灣藏家收購走的。”
錢了災證實了李昌鴻記憶的準確性,他補充說,臺灣人收藏紫砂壺有相當比例的炒作成份,所以臺灣經濟的驟然衰退,導致很多臺灣人將不少紫砂壺砸在自己的手里,為了將損失降到最小,他們拼命降價出貨,紫砂壺價格隨后有一段下行期。
轉機出現在2003年,這次扮演紫砂壺價格推手的是大陸的消費群體。
宜興紫砂工藝廠的高級工藝美術師鮑正平是一位在廣州經銷紫砂壺的南京人推薦給我們的,據那位經銷商說,鮑正平是一位很好的大哥,“他的壺走得也很好”。我們去他的工作室找他時,正遇上兩位從武漢來的經銷商在里面——這非常吻合錢了災的陳述,據他說,每一位紫砂藝人背后,都有幾位甚至十幾位、幾十位經銷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在這個渠道上討口的人才是真正的價格制定者。
我問:據我所知,景德鎮的陶瓷藝人不僅有類似的價格推手,而且藝人之間也有約定俗成的圈子,這個現象在宜興紫砂行是不是也存在?錢了災說:當然。一般人家會問我要哪個價位的貨,然后,他會根據我出的價向我推薦誰誰誰,這個誰誰誰,和他就是一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