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佳茗似佳人。作為與佳茗廝守相伴的紫砂珍器,自然更是人們心儀的“美媛麗姝”。近來,紫砂泥礦的限采,《紫玉金砂》電視劇的熱播,普洱茶文化的流行,宜興紫砂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啟動,紫砂屆眾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當選,一系列利好在收藏界掀起了一股收藏紫砂壺的熱潮。紫砂壺不斷升溫的價格,也使其成為不少投資者關注的重點目標。
談到當代紫砂壺收藏,有兩位人物不得不提,一位是香港的羅桂祥博士,一位是顧景舟大師。1978年秋,羅先生首次訪問宜興紫砂工藝廠,并展示了一些自己收藏的古壺照片,要求廠方按樣仿制。在顧景舟大師的帶領下,廠方圓滿完成了任務。至此,當代紫砂羞答答的登上了舞臺,一發而不可收。
1980年,宜興在北京舉辦紫砂壺大展,一時引得觀者如堵,紫砂珍品的光彩燃亮了眾多觀眾的眼睛。1981年香港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上,紫砂作品更是大展陶藝雄風。接下來,香港茶具文物館“宜興紫砂器”展覽,又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參觀。眾多展覽加深了大眾對宜興紫砂壺的了解和認識,促進了收藏紫砂壺的興趣,也為宜興紫砂文化的傳播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門。港臺來的文化掮客窺得其中發財之妙,竟紛紛斂收一批當代名手顧景舟、徐秀堂、徐漢堂、汪寅仙、周桂珍等制作的器珍,攜至港、臺出手。
1984年是宜興紫砂的春天,國際上掀起一股“紫砂熱”,海內外的壺商、收藏家紛至沓來,踏破了宜興紫砂廠的門檻。陶都一時“洛陽紙貴”,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們為求得一把名壺而費盡心機。由于信息溝通不便,中間商大肆炒作,內地與港臺作的紫砂壺價格相差百倍。周桂珍對筆者說,那時候紫砂廠里一個月的獎金才6元錢。當有人對周桂珍說一把她做的壺在香港可以換一臺電視或者一臺冰箱的時候,已經步入中年的周桂珍感覺到簡直不可思議。在那個年代,電視或冰箱對于一般老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伴隨著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掀起的紫砂壺收藏熱,僅靠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紫砂壺已供不應求。為適應崛起的市場,在高海庚的主持下,以顧景舟為藝術指導,組建了特種工藝培訓班,傳授制壺技藝,因此造就了一批當代的制壺藝人。與此同時,鄉鎮企業也紛紛仿效,建起了宜興紫砂二廠、三廠 …… 三十廠。原先一個近千人的制壺工藝廠,頃刻間出現了萬人做壺的熱鬧場景。這期間,宜興的制砂廠家,盛邀書壇、畫界的名宿新秀,前往宜興與當地制砂名手,聯袂創作。當代名畫家與知名紫砂高手的“雙名”合作的砂壺,一下成了收藏熱點,賣價多為五六十萬元一把,最高者竟賣到百萬港元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