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器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但通過外銷及國外有意的仿制,目前國外也有一定的紫砂陶器,但遠沒有我國宜興紫砂陶出名。
紫砂壺明代末年隨著茶葉的出口而流傳到歐洲各國,紫砂壺優良的宜茶性能博得了歐洲王室和貴族們的稱贊,一些歐洲國家也開始了仿造。荷蘭在1635年從我國進口紫砂壺與紫砂杯,荷蘭著名陶瓷產地德爾斐特不僅仿制了中國的青花瓷器,還生產了仿宜興紫砂的紅色陶器。17世紀末,荷蘭工匠克萊福斯就以仿制宜興紫砂茶具而聞名,他所仿制的陶器當時特受歡迎,還獲得了“茶壺先生”的美譽。
英國也是以飲茶為主的國家,對宜興的紫砂茶具十分重視。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英格蘭西部的斯坦福德郡有一位首飾工匠愛勒德斯,對宜興茶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他在當地意外地找到了性能良好的紅色黏土,于是轉向生產陶器,仿制宜興紫砂,并運用他嫻熟的金屬工藝技巧來裝飾紅陶茶壺,也獲取了成功。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德國的著名陶瓷工匠柏格特用堅硬的紅色黏土仿制宜興紫砂,至1711年共生產了2000多件,并發表過專業論文《朱砂瓷》。
日本的飲茶之風很興盛,形成了著名的茶道,酷愛紫砂茶具。日本愛知縣是生產陶器的重點地區。1878年(光緒四年)由于宜興紫砂茶具在日本供不應求,日本陶公開始邀請宜興陶器工匠東渡日本傳授技藝,培養了日本一批制作紫砂陶器的良工巧匠,并生產了大量的紫砂茶具。
雖然國外也生產紫砂陶器,但國外的紫砂陶土的物理性能及化學構成遠不及宜興紫砂泥,因此現在國外的紫砂器絕大部分依舊從我國宜興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