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古創新 再有斬獲
師古創新的實力派陶藝家范偉群日前又獲新榮譽——4月22日,由宜興團市委、宜興市青聯和宜興市陶協共同主辦的青年陶藝家作品展開幕式暨首屆“陶都宜興十佳(優秀)青年陶藝家”頒獎儀式在宜興舉行。范偉群在首屆陶都宜興十佳(優秀)青年陶藝家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十佳青年陶藝家”。
據了解,本次評選活動從參評者的藝術創新、個人成就、技藝傳承、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評價,參評者選送的作品題材多樣、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具有很強的藝術創造力和感染力,全面展示了宜興市廣大青年陶藝家的獨特風采。
范偉群此次憑借“祥云追月”和“金葵花提梁”在眾多參評者當中脫穎而出。“祥云追月”是一件在造型方面有很大突破的作品,從壺身到壺鈕再到壺把,都打破了紫砂壺原有的規矩,無論是位置還是形制都有全新的構思。眾所周知,高明的設計師都十分重視壺鈕的設計,“祥云追月”的壺鈕位置就很特殊,處于視覺的中心,體現了創作者對陶瓷藝術造型獨到的理解。壺鈕以半月的形態出現,以祥云為陪襯,在設計的寓意上獨具匠心。祥云從壺嘴延伸至壺把,把圓月圍繞,表達了對生活美好、圓滿、吉祥、喜慶的祝愿。另一件作品“金葵花提梁”以葵花為題材,風格大氣穩重,構思巧妙,將創作者的巧妙才思體現得淋漓盡致。
世陶之家 紫砂新風
能夠將對紫砂文化的領悟用獨到的藝術形態充分地體現,源于范偉群從小到大孜孜不倦的鉆研。范家壺藝在宜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雍正、乾隆年間,當時范章恩開創了代代相傳的范家農莊作坊式紫砂生產。此后范家名家輩出,享譽海內外。其中尤以范大生更具盛名,成為范家壺藝集大成者。范偉群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世陶之家,從小目之所觸、耳之所聞都是與紫砂相關的人與事,藝術的熏陶就在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之間。
1990年,作為范大生第三代傳人的范偉群為進一步弘揚范家壺藝創辦了范家壺莊,秉承著先輩的壺藝衣缽。不過,在繼承前輩技藝的同時,范偉群師古而不泥古,努力在創新發展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范偉群的作品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傳統經典散發出的魅力。他的“六方竹”壺、“四方竹鼎”壺、“合棱”壺……器型經典、古風儼然,很好地傳承了紫砂器型中經典的造型元素。更難得的是,不同壺型中體現的精、氣、神,范偉群也都能一一把握,體現得纖毫畢見。
用極大的精力去傳承歷史的同時,范偉群也總是忍不住借用紫砂的藝術形態實現對當代社會的贊美和謳歌。他創作的“揚帆”壺無論是從造型還是線條表現,都是一件極具現代藝術特征的作品,其壺身、壺鈕、壺把都突破了紫砂器的傳統器型制約,充滿了藝術的浪漫主義情懷。壺身與壺把以海浪為形,實現了流暢而巧妙的過渡,壺把向上伸展,尾部卷曲出一朵浪花,與以帆為形的壺鈕形成呼應,并巧妙地點題。整件作品充滿了“揚帆起航”的動感,象征著新中國長風破浪的前進氣勢。
類似的創新作品還有很多,范偉群認為,只有將傳承和創新都做好了,紫砂文化才會有好的發展前景。
傳承之道 親力親為
多年來,范偉群廣采它山之石,力圖賦予紫砂新的含義,在弘揚紫砂文化方面更是親力親為,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貢獻。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范偉群就先后受聘于紫砂五廠、蜀古紫砂廠任技術輔導,為紫砂業培養了百余名紫砂工藝新人。此外,為了更好地廣泛宣傳紫砂文化,讓紫砂滲透更多的領域,他還先后參與“東盟博覽會國禮紫砂”、“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壺”、“廣州亞運紀念壺”的設計和監制工作。
為了傳播紫砂文化,他先后多次赴港澳地區和內地各大城市,進行紫砂壺藝的展示和推廣。特別是2004年、2005年,范偉群兩次赴韓國舉辦紫砂壺藝展、紫砂壺藝演示會及紫砂壺藝愛好交流推廣會,得到了韓國壺友的熱烈歡迎和喜愛。兩次韓國行,使韓國大眾更深更廣地了解和認識了紫砂,為弘揚紫砂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現在的范偉群想得更多,他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將紫砂文化弘揚到世界各地,與全人類共享這個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
商報記者 原琳 米麗珊
本版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范偉群
●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全國輕工業勞動模范
●宜興市十佳青年
●優秀陶藝家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范家壺莊創辦人、總工藝師、藝術總監
1970年出生于陶藝世家,清末民初制壺大家范大生嫡孫,1984年進紫砂二廠隨吳同芬老師學藝,而后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收入門下,1992年后,先后受聘于紫砂五廠、蜀古紫砂廠任技術輔導,現任范家壺莊創辦人、總工藝師、藝術總監。
先后參與“東盟博覽會國禮紫砂”、“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壺”、“廣州亞運紀念壺”設計和監制工作。
●“天寶”壺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創作金獎;
●“僧帽”壺被韓國國家博物館永久珍藏;
●“傳承篇——大生傳世精品系列”獲得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太極茶具”獲得2003年宜興陶瓷新人新作一等獎;
……
多年來精心制作的多件紫砂作品,造型別致、個性鮮明,被中央領導人選為國家級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