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浪錐
紫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支,所以紫砂的審美可以歸屬于傳統文化的審美。宣德爐對紫砂的造型有著深遠影響。
據史料記載,明宣德三年三月,因見郊壇、太廟、內庭所陳設的鼎式樣鄙陋,就用暹羅所貢(現在的泰國)的風磨銅仿造古代款式大量鑄造香爐,宣德爐的器型對歷代的各種器皿造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它是依照博古、考古、諸書,及內庫所藏官、汝、哥、均、定的名窯名器,并從中挑選式樣繪圖進而依樣鑄造,總計3365件,117式,而這些當時就成為經典。
從明代中期開始,貴族文化式微,江南文人的精神寄托主要就兩件東西——香爐和紫砂壺,二者的共同點在于高雅的造型。這是中國士大夫文化式微之際發出來的一股清流,即使到了清末沒有了創造力,但這股清流一直流傳在民間。紫砂藝術的流傳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很值得驕傲的。
而正如前面所述,宣德爐的造型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定式,石瓢的把就是由宣德爐的蚰龍耳演化而來。而我自己的紫砂壺造型也借鑒了許多宣德爐的造型。對于紫砂的審美境界,我個人認為應該有三層:
1、最高境界,隨心所欲——得天趣
清中期的陳曼生曾經說過:書、畫不必十分精到,得天趣就行了。這句話只能對高手而言,字都不會寫能寫出得天趣的書法作品嗎?當然不能。必須是達到一定的境界后偶有靈感而創作出來的作品,紫砂藝術也一樣。清末有個名家黃玉麟,善做供春壺,一次做好幾把(有次四五把),因天氣不爽就放在屋外晾曬,沒想到雞被狗嚇得亂飛亂踏,就把那幾把壺踩壞了,但黃玉麟看后大喜,太好了,我都做不到這么好。據記載,這是黃玉麟一生最好的壺。這個故事傳達了一個信息:“天趣不是想追求就能達到的。”
2、有靈魂的作品——得情趣
工藝師和一般做壺人的最大區別在于作品有沒有思想。藝人通過自己的雙手把自己的(也可以說是別人的)思想融入作品,賦予它靈魂,那這件作品就是藝術品,否則就是普通的商品。而有思想的壺還要看它的思想有沒有情趣,是不是高雅。現代的作品中顧景舟的“鷓鴣提梁壺”就是代表,他自刻“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寄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字里行間,充滿了情感,有情趣的作品在紫砂史上最典型的就是清末的玉成窯,代表作博浪錐、漢鐸、柱礎、秦權,上面的刻款把把有情趣。
玉成窯有何心舟、王東石那樣的高手在做壺,有梅調鼎那樣被稱為百年來第一的書畫家及胡公壽、任伯年等海派畫家親自動刀,但我對那些作品的評價是以情趣為美。為什么?那是時代造成的,太平天國時期,江南百廢待興,民生極苦。梅調鼎又是個有性格的讀書人,雖不為五斗米折腰,但無米下鍋的日子還是很難有極品出來的,而且玉成窯還有個天生的缺陷——那條小窯燒不到高溫,大部分的作品半生不熟,現在黑皮紅骨已成為真假玉成窯鑒定依據之一。玉成窯還有個特點那就是書卷氣。前面講到那是士大夫文化中冒出的一股清流,玉成窯的書卷氣也是有時代背景的——同治中興。
3、有書卷氣的作品——得意趣
那什么叫書卷氣呢?它是一種高雅的氣質和風度,是良好素質的外在表現,書卷氣采自書卷得益于孜孜不倦的讀書。如圖2、圖3、圖4所示作品。
歷史上時大彬、阿曼陀室、玉成窯、民國時期的俞國良、現代的顧景舟、孔良法等都是有書卷氣的。
審美有趨同的地方,但每個人的審美差異也不同,因為欣賞的角度不一樣。
而現在的一些個人特點鮮明的大家也有他們特殊的美:
1、靈氣,以徐漢棠為代表;2、巧,以呂堯臣為代表;3、功,以何道洪為代表的精功;4、靜,以周桂珍為代表的作品顯示了自身的定力、靜氣;5、氣質,最讓人驚嘆的是鮑旭琦的大氣,那是真正的皇家文化、貴族氣質。
生活中,大自然中處處都有美,但真正的美是在人的心中。(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