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興縣人大財經委員會一份關于加強長興紫砂產業保護與發展的建議再次引起了長興紫砂業者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帶著這份關注,記者日前來到長興,走進一家家紫砂工作室,了解長興紫砂的生存現狀,記錄下長興紫砂業者為傳承和發展紫砂業做出的努力。
與宜興山水相連、礦脈互通的長興陶器制作歷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之時,長興先民就開始制陶。長興陶土紫砂礦產資源豐富,與宜興素有“南陶”、“北窯”之譽。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專業化的紫砂廠成立,鄉鎮個體作坊迅速崛起,從業人員近千人,產品出口占浙江陶瓷的第二位。
然而,企業體制改革后,長興紫砂廠的原技術骨干紛紛創辦個體紫砂工作室,雖然維系了長興紫砂的存在,但時至今日,僅有13家尚在運營,從業人員只剩50余人。雖然長興紫砂近年來在全國和各專業評比中屢有獲獎,但普遍存在著“小、散、亂”的現象,行業管理無從下手,紫砂人才后繼乏人,礦產資源流失嚴重。對此,長興不少有識之士呼吁,長興發展紫砂產業的優勢獨特,有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茶的紫筍茶,有茶圣陸羽撰寫茶經之地顧渚山下的金沙泉,作為發展長興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長興紫砂應該有它生存、發展的空間和機遇。
“壺”在保護
與鄰居宜興相比,長興紫砂在人才、工藝和影響上,確實遜色不少,這種事實和現象今后可能還會延續下去。但長興紫砂經過近30年來的發展,也有自身的優勢。許多長興紫砂業界人士認為,只要措施得力,保護得法,在同一紫砂文化圈內,長興紫砂是有可能大放異彩的。
這種優勢首先是資源,長興有豐富的紫砂礦藏,主要分布在小浦、槐坎等多個鄉鎮,吸引了不少宜興紫砂業者越界至長興購買,現在長興一噸好的紫砂泥在宜興最高可賣到8萬元。如此好的收益當然使得不少長興人趨之若鶩,然而資源再好、再多畢竟是不可再生的,它總有枯竭的時候。對此,一些長興紫砂業者呼吁政府有關部門予以規劃和保護,當然這種保護不是封閉的,而是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其次是人才,長興紫砂業者現有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6名,其中年已古稀的蔣淦勤先生還是國家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的獲得者,作為浙江紫砂工藝非物資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代表,蔣淦勤先生的聲名已為國內紫砂業者、收藏者和愛好者所熟稔。
上世紀50年代末期,宜興一代紫砂大師蔣蓉最小的弟弟蔣淦勤和他的兩個哥哥蔣淦方、蔣淦春先后移居長興,創辦長興紫砂工藝研究所,幾十年殫心竭力,培養了長興大批紫砂人才,帶動了長興紫砂業的勃興。可以這么說,紫砂世家蔣氏的傳承人已在長興生根、開花、結果。在長興一座僻靜的院落里,記者見到了蔣淦勤的侄子蔣興宜。作為蔣氏紫砂世家的第四代傳承人,蔣興宜已用自己的名字將長興和宜興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已屆天命之年的蔣興宜自小在姑媽蔣蓉、父親蔣淦方和兩個叔父蔣淦春和蔣淦勤的指點、傳授和熏陶下,而今已卓然有成。蔣興宜于2006年獲評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有的作品除了在全國和各專業性的評比中獲獎外,還在紫砂壺拍賣專場中被藏家拍走。當記者問起是繼續留在長興呢,還是會往宜興發展?蔣興宜憨厚地笑了笑,“這個想法還是有的,畢竟就目前的現實來說,去宜興發展可能機會更多。”不過,在長興生活了這么多年,有這么多同道好友,不是說走就好走了。陪記者一同前往的一位長興紫砂業者認為,只要長興紫砂業者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政府有關部門予以高度重視和保護,蔣氏紫砂是可以和長興其他幾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董建民、吳偉華、傅一平、錢樟法一起,成為長興紫砂的“金字招牌”的。
“壺”在傳承
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盡管長興縣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當然也有不少長興紫砂業者源于對這一行業與生俱來的守望和追求,自覺和不自覺地擔當起了這份責任。記者在調查和了解中發現,現在長興紫砂業者依然存在著從業人員偏少、專業技術人才年齡偏大、工藝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等問題,這固然有其歷史和客觀原因,但是現有紫砂業者安于現狀、帶徒傳藝的積極性不高和自愿進入該行業的年輕人不多也十分明顯。
在綠樹掩映的半匋居紫砂工作室,記者見到了剛從杭州風塵仆仆趕回來的半匋居主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傅一平先生。傅一平在記者面前小心翼翼攤開了一把用宣紙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紫砂毛坯原壺,其上有濃墨重彩的痕跡。傅一平說,這是杭州一位書畫名家自己繪制的,想讓他鐫刻一下,然后再回爐燒制。作為一位紫砂業者,傅一平的書畫篆刻造詣也頗為精妙,他是中國書協會員,也是西泠印社社員,同時還擔任著湖州市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這使得他在紫砂壺銘文和題飾鐫刻上得天獨厚、游刃有余,滬上書畫名家程十發先生親書“江南刀客”四字題贈于他。但傅一平并非藏技于身,秘而不宣,在傅一平的對座,一位30來歲的年輕人正全神貫注地在一把紫砂毛坯原壺上對著字畫原跡鐫刻著,傅一平不時在旁點頭微笑,傅一平解釋道,這位年輕人是位書法老師,與他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幾年下來,鐫刻技藝已較為嫻熟。
在金陵陶坊,長興縣紫砂陶藝協會秘書長、工藝美術師陳土良頗多感慨。作為長興紫砂界的資深人士,陳土良見證了近30年長興紫砂業的興起、發展和目前的停滯局面。陳土良1984年至1987年曾擔任國營長興紫砂廠廠長,在有限的資金和人員緊張的情況下,選送了一批年輕人前往江西景德鎮學藝,這些人后來都成為廠里的骨干,并為長興紫砂廠曾有的輝煌作出了貢獻,他們中的一些人后來也成為目前長興13家個體紫砂工作室的主要業者。陳土良認為,長興紫砂想要繼續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人才的傳承和培養尤其重要,像董建民、吳偉華、蔣興宜、傅一平、錢樟法這樣身懷秘技的工藝美術大師只要為之搭建多種平臺,完全可以再多帶幾個紫砂工藝人才出來,為長興紫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現實情況是,這些大師包括像陳土良這樣的10余位工藝美術師目前帶徒的積極性并不高,一是培養一名紫砂工匠,僅僅是工匠至少得兩到三年,如果沒有好的政策很難予以自覺踐行。二是紫砂壺制作畢竟是一門傳統工藝,要想學有所成,需要耐得住寂寞,現在年輕人自愿學藝的不多也是現實。
“壺”在創新
任何一門傳統工藝要想獲得保護、傳承和發展,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須關注時代,緊隨時代,創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紫砂亦然。當然,這創新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對傳統的深刻理解、把握和傳承之上,否則就是水中月、鏡中花。
在剛剛落成不久并對外開放的長興紫砂館,倘佯在館內的五個展區,聽著長興百匯紫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蔣文春、丁惠玲兩位主任的介紹,記者見證到了長興紫砂工藝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館內陳列的琳瑯滿目和形式各異的紫砂作品,記者更是深切感受到了長興紫砂業者深厚的傳承和創新能力。這其中,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錢樟法算得上是一位佼佼者。現年45歲的錢樟法的傳統紫砂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學院派”的設計構成理念,將儒雅氣韻與太湖石“漏皺透空”的特質結合起來,令人耳目一新,這些紫砂壺在記者看來,更像現代陶藝作品,更具觀賞效果,而不僅僅只是“壺”之一途。
在常人看來,同行難免相輕,可記者碰到的長興幾位紫砂業者不是這么想的。他們認為,錢樟法將傳統紫砂工藝和現代陶藝結合起來,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浙江是文化之邦,人杰地靈,有中國美術學院這樣國內一流的藝術學府,有西泠印社這樣國內一流的學術團體,只要長興社會各界和政府打開思路,是有條件讓長興紫砂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的。還有浙江每年有這么多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只要長興有吸引他們施展才華的條件,相信長興紫砂業是可以“壺”起來的。
紫砂陶器自明朝創制以來,其造型千姿百態,層出不窮。紫砂陶的器形歸類,據我國第一部紫砂專著《陽羨茗壺系》的記載,就可以區別出三大類別:壺與茶具,紫砂雕像和文房雅玩。
幾百年過去了,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紫砂工藝的不斷提高,紫砂陶的器形更加豐富多彩,其品種大致可作以下歸類:
一類是壺與茶具。這是紫砂陶的主要傳統品類,它是紫砂陶的起源形式,也是紫砂陶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相當程度上,可是說紫砂壺就代表著紫砂陶。茶具內容包括:杯、碟、咖啡具、水平壺等。
二類是雕塑。主要指人物雕塑,也包括物象雕塑,如動物、瓜果、菜蔬陳設玩器。
三類是實用器皿。它指茶與茶具意外的其他實用物品,諸如:盆(花盆、水仙盆、水底)、瓶(花瓶、花插、香薰等)、煙具(包括鼻煙壺)、餐具等。
四類是文房雅玩。如硯臺、筆筒、筆架、鎮紙、印章、印盒、假山石景、仿青銅器等。
五類是壁掛壁飾。紫砂陶的壁掛壁飾是與陶刻裝飾緊密相連的一類品種,有浮雕裝飾、陶聯、陶簡,陳設效果較強。
(蔣文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