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十年,當代紫砂陶瓷藝術在各種危機的沖擊、考驗下,實現了跨越性的、堪可告慰的轉型,更加以文化內涵作為藝術定位,逐漸在當代中國各門類藝術發展中,鞏固進而凸現出自己的存在地位和存在價值,乃至成為藝術收藏和藝術市場新的追蹤熱點。此次展覽展出的紫砂作品,就是地處宜興的無錫工藝學院的教師和陶藝大師們上講臺、進陶坊,勤奮實踐,勇于創新,既尊重傳統,又蘊涵現代意識所創作的紫砂陶精品力作,其原創性強,風格各異,制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學院派陶藝家的創作實力和宜興當代陶藝風貌。
對于真正的陶藝家來說,藝術是靈魂最好的載體,陶藝家將對生活的體驗轉化為一個個嶄新而獨特的藝術生命,陶藝家的思想與情感便得到了很好的寄托。對于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方向,西安財經學院文藝系教授沈奇先生提出了三個觀點,正契合此次展出作品的整體風貌與藝術追求。
簡約化:東方美學的基質在于簡約、自由、合心性。具體而言,就是虛靜為本,澄懷觀照,空納萬境,靜了群動;就是以少勝多,不以多為多;就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師造化,自然為大美。但長期以來,受主流意識形態倡導的宣傳、代言、主旋律等影響,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影響,當代中國藝術界一直是在“做加法”,無邊界也無中心地探索求變,唯新是問,唯視覺沖擊力和展覽機制是問,失去了素寧內斂的文化根性。現在不少紫砂陶藝家紛紛回過頭來“做減法”,守住“化繁為簡”的底線,重新在“簡約”的本質特性上下工夫。
精致化:比之古典陶瓷藝術來說,當代陶瓷藝術從創作理念到制作工藝、技術手段,都要豐富精良得多,但為什么所成就的作品卻沒有古陶古瓷耐看?問題的關鍵在于缺少“靜氣”。今天的藝術家們大都過于急功近利,很少能像古人那樣靜下心來,別無掛礙地把一件事情盡善盡美地做到極致,習為廣大而難成精微。越是粗制濫造魚龍混雜假冒偽劣成風的時代,真正的陶藝家越需要沉得住氣,抱元守雌,精益求精,品質為上,苛求完美,才能脫平庸、超時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認證,免蹈曇花一現或各領風騷三兩年的覆轍,這點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并逐步在作品中體現出來。
文化化:觀賞宜興紫砂壺,外行看器形、看紋飾;內行品氣息、品內涵。紫砂泥的資源固然有限,也有優劣之分,但卻不是作品價值評判的關鍵因素。判斷紫砂壺的價值,貴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作為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精神的器物化,紫砂壺若沒有深厚雋永的文化氣息和精神內涵灌注其中,那就只是一件好看而不耐品味的“形而下”之物件而已,比之“古董”低價,比之“工藝”掉價。經由泥與火的熔融,賦予紫砂壺以詩的靈魂,方是紫砂壺藝術存在的真諦。一方面,今人不能做古人,陶藝家必須進入現代語境,表現現代人的生命體驗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面對西方強勢話語影響的焦慮,如何表達我們自己的現代感,以及再造我們本源性的藝術精神與審美感受,已成為現代陶瓷藝術深入發展的關鍵。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切入思考和探求,僅僅依賴一點點觀念的更新和技藝的琢磨,顯然是不夠的。說到底,生逢其時的當代陶瓷藝術家們,面對機遇與挑戰,最終的命題還是那個繞不開的老話題:回到修養——更為全面和更為超邁的文化修養,進而以文養心,以心養陶,“道”和“器”并重而摶土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