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之紫砂泥不屬于哪個時代,也不屬于哪個單位,它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宜興人腳底下有限的礦藏資源,這塊寶藏并不應該到我們這一代就可以完全挖凈。可惜,前十幾年的無序開挖、流失浪費,導致了眼下的紫砂礦料,無論是質還是量,都已不盡人意了。
一把紫砂壺的價值,除了材質以外,就應該是造型的思想層面和精神內涵。設計一個造型,不僅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動,更需要的是設計者本身所具備的文化底蘊、美學修養、造型經驗、個性思維等綜合知識的高度。因此,設計一把茶壺不容易,設計一把優秀的壺更不容易!而模仿一把壺就顯得太簡單了。至于施工制作,就連工匠也能完成。歷史上,真正有成就的高手,往往并僅僅在于他們的施工技巧,重要的是他們的文化、思想和修養;他們的創作設計水平。當然也并不是說制作工藝不重要,如果一只好的造型,沒有良好的技術來完成制作,也無法體現其完整的精、氣、神。但相對來說它遠沒有設計一件造型那么重要,那么需要學問。其實這個道理和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完全是一致的。
眾口皆碑的陳曼生,他在紫砂史上的地位十分顯赫。他并不會動手制作,但他所設計并鐫刻的茶壺,堪稱歷史豐碑。當年陳鴻壽是真心喜愛紫砂,他絕不是為了獲得金錢利益而親近紫砂、用心設計、新手銘刻。因此,陳曼生介入紫砂,是以杰出的文化學養和個人愛好,注入了紫砂壺以新的生命與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