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當時的宜興市委副書記張運民在香港一次招商會上回答境外記者關于宜興紫砂能開采多少年的問題時,不加思索地回答:“至少可開采60年!”
事實上,對于宜興紫砂壺泥料礦藏總量,至今仍沒有定數。江蘇省地質部門1989年探明,在丁蜀鎮有一總開采量為779。8萬噸、其中紫砂泥42萬噸的陶土新礦點,可建井投資起碼要5000萬元。瓷庫中國記者從宜興地礦管理局得到證實,宜興紫砂地質儲量一直是個未知數。目前,該市仍在繼續開采并有合法采礦作業許可證的只有丁蜀鎮臺西村一個采礦點。這個采礦點地下最大掘進深度可達60米,近年來,這里年開采紫砂量約1萬噸左右,僅能供部分紫砂工藝創作人員使用。
解放前,宜興陶瓷生產均是私營企業。在1956年國家對私有制改造以后,所有私營企業全部收為國有,宜興陶瓷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60年成立的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負責宜興整個陶瓷產業的研制、生產。陶瓷公司配備有專業的勘探采礦隊伍,從紫砂礦的勘探、開采到陶瓷燒制,形成了一條陶瓷產品的半自動生產作業線,使紫砂礦產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利用。創辦于1956年的宜興陶瓷原料總廠擁有多處地下紫砂礦井,是宜興市陶瓷工業的“給養基地”。前幾年,該廠陶土價格平均每噸在40元左右,而生產成本每噸則高達70元左右,如此一復一日,年復一年,致使企業運轉步履維艱。直到今年年初,宜興陶瓷原料總廠“偃旗息鼓”。宜興陶瓷原料總廠李群初廠長十分焦慮的認為,該廠的四號井據勘測仍可生產5至8年,還有25萬噸泥料可采。他說:"“如果再不想辦法開發,若干年后紫砂泥就可能斷檔,若真如此,宜興紫砂藝術還能是顆明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