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以宜興紫砂壺最為出名。宜興早期的紫砂壺是用來煮水,做工簡單粗糙,形制變化很少,僅有頸部變化高矮或六方長頸和提梁等。明代中葉紫砂陶壺逐漸被精于茶理的文人所關注和喜愛,眾多名人雅士參與設計制作,在造型上爭奇斗勝,到天啟崇禎時期,紫砂壺首創書法銘文。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紫砂壺往往書畫合璧,山水花鳥人物俱全,著名書畫家、篆刻家陳洪綬更使紫砂壺更加文人化。他與楊彭年合作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曼生十八式即為其所創。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頗具天趣。兩人合作,由此開啟紫砂壺“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韻味,至今工藝師與畫家合作的紫砂壺仍是藏家競拍的品種。民國以來,宜興紫砂壺藝師徒相傳,名人輩出,建國后更涌現顧景舟、朱可心等七位“紫砂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