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作為宜興特有的茶具藝術品,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后的事情。紫砂逐漸成為文人清客喜好之物。“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是給紫砂極高的評價。
紫砂壺應從形態設計到制作極具個人風格,所謂“圓非一式,方不一相”,但萬變不離其宗。從提拿到把玩,從一個實用性到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過渡,是經過無數紫砂藝人的創新與努力,它訴諸于視覺和觸覺的表面肌理和人文情懷。
讓紫砂獨具魅力的原因正是因為紫砂本身的藝術性,其造型藝術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氣息之豐富,是其他陶瓷品無法相比的。
和其他藝術一樣,紫砂就在于不斷突破前人的藝術模式,且具有個性特征鮮明的特點,紫砂藝術其實是把智慧和激情隱藏在表面的無為心境中創作出來。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和樣式,從古至今數量難以統計,加以概括可以分為,抽象圖案造型和具象圖案造型。抽象圖形即以抽象的幾何體為基礎,以點線面的結合為表現形式,基本造型有“圓器”“方器”“筋紋器”;具象圖形就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物體為原型,即光貨” “花貨”。
供春壺的出現就是這樣,供春參照大銀杏樹的樹癭,而令紫砂的造型出現古樸精工、溫雅天然的特性,時人稱贊供春壺“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供春壺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寂靜的紫砂天空,始成紫砂的流行。后來的紫砂大家時大彬早期作品也多模仿供春大壺,他精選紫砂泥調配成各種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樸雄渾的風格。接下來陳鳴遠以花草樹木、瓜果蔬菜、烏獸魚蟲的造型入壺,使傳統紫砂壺充滿了造物的靈韻。
紫砂的藝術氣質不是緣于制作,一味的制作只能淪落到工藝品,只有源于創新設計,才能把紫砂上升到純粹藝術品的高度。從紫砂歷史中脫穎而出的杰出藝人,他們所賦予紫砂的藝術,正是他們并沒有把紫砂的創作當作是賴以生活的手藝來看待,而是推動紫砂前進的力量,這力量便是來自態度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