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窯是中國古代陶業工人的非凡創造,以形狀像古人所說的龍而得名。宜興龍窯,依山勢傾斜用磚砌筑成直焰式筒形的穹狀隧道,一般長約30到 70米,頂端高度約12米,傾斜角8到20度之間,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在穹狀脊上的兩旁,每距1.3米開著燃料的小洞<俗稱鱗眼洞> 約50多個,窯內部用土磚砌成,成拱形。燃燒室除窯頭設有單獨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燒成室的通道內。龍窯的尾端一段不放煙囪,緊*出煙坑有擋火墻和煙火弄。 以松柴為燃料,熱量高,火焰長,灰粉質少,一般生產周期為4天左右!龍窯的燒窯操作龍窯的燒窯操作,全憑燒窯工人的熟練技巧,以目光觀測火焰溫度與坯體的 變化情況來決定。龍窯的優缺點優點: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符合火焰自然上升原理,故造價低,又能充分利用余熱!缺點:勞動強度大!當預熱階段結束后,把窯頂 第一對燃燒孔的泥垛掘開,兩個燒窯工人對站在窯背兩墻上,投入燃料!一般先燒坯體上部,等坯體呈桃紅色轉變成鮮紅色時,再開第二對燃燒孔,仍燒坯體的上 部,而第一對燃燒孔則燒坯體的下部了,以此類推,逐漸向上燒去。因為燒龍窯只憑經驗看火色,所以兩邊的工人要經常交換對火的意見,使窯溫均勻,兩邊產品同 時燒成,做到同時燒上一孔的要求!己燒好的燃燒孔仍用泥垛封好,并用粘土涂抹封閉,如此操作一直到全窯燒成為止,侍冷卻后即可出窯!
據考古發掘資料,唐代有宜興澗眾龍窯;宋代有宜興羊山龍窯,還有浙江龍泉、廣東潮安、廣西西村、福建建陽、德化等地的龍窯;明、清時期有宜興歐窯,還有云南建水、四川榮昌、廣東石灣等地的龍窯。
龍窯的長短隨著生產的發展與品種大小而變化。唐宋時,龍窯窯身較短,為20~30米。明清時逐漸發展到30~50。而紫砂窯開始時小的 只有10余米長,后來也有發展到50米左右的。早期燒造青瓷的龍窯被坡度較小,約在4o~8o。后來燒造陶器的龍窯坡度增加加到10o~23o范圍,一般 是下段坡度大,上端較平坦。
北宋中期宜興已用龍窯燒造紫砂壺。這時的龍窯高1米左右,長50余米。因窯內還原氣氛較重,無缽裸體,燒成后斷面呈紫紅色,常有火疵現象。如蠡墅羊角山紫砂古窯址出土的幾件紫砂壺類器物。
明清時代,宜興陶瓷普通采用龍窯燒造。專燒紫砂壺的龍窯,窯門有三四個,窯身較日用陶窯為高,約2.6米~2.8米。紫砂壺原來是套裝在缸甕間的,自明代萬歷年間紫砂藝人李茂林“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紫砂壺燒成工藝從此向前邁進了一步。
燒窯的燃料用松枝、硬柴、燒成溫度在1200oC左右。據青龍山北麓群窯古陶片的理化測定,吸水率為3.54%,氣孔率8.5%,體積比重2.4, 可見當時宜興日用陶的燒結程度已經相當良好了。燒成的氣氛,根據缸片的斷面多呈灰黑色,缸釉多星蟹甲青、鱉裙等色,為弱還原氣氛。估計一是與燃料有關,用 茅柴燒成,升混緩慢,火勢不旺;二是與龍窯坡度有關,有的坡度較為平坦,在15度左右。這樣的坡度,易使窯內呈還原氣氛。
龍窯的燒成可分為預熱、燒窯和冷卻三個階段。預熱階段在窯頭燃料室加熱,使用煤作為燃料。燒成階段是在窯頂燃燒孔投入燃料;燃料的種類可 為松柴、塊煤、煤粉三種。過去龍窯均習慣以松柴作為燃料,取其發熱量高、火焰長和灰分雜質少的優點。自1958年中央輕工業部召開以煤代柴友窯改革會議以 后,就普通采用塊煤作為燃料。個別龍窯并試驗以發生爐煤氣燃燒,更加節約燃料,工人的操作條件也得以大大改善。
根據生產經驗,預熱又分成小火小中火中火大中火和大火五個階段。在預熱階段內升溫的范圍從溫室開始,到780oC~850oC時結 束。所耗煤的數量和預熱期的長短,應根據窯座的大小、冬夏氣候的變化和泥坯干濕度及大小規格等因素來決定。以一般中小型窯座為例,耗煤紅2.5公噸,燒成 時間為20~2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