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百年以來,紫砂泥料品種的名稱并沒有標準的譜考,從來都是以其自然色調的直觀屬性而命名的:紫泥就是紫顏色的泥料,黑泥就是黑色產品的原料,而燒出來呈現紅顏色的就叫做紅泥,其他還有墨綠泥、青泥、青灰泥、紫紅泥、彩綠泥等等,都是這樣稱呼的。從紫砂泥的表面質感來看,含顆粒細一些的叫做細砂泥,顆粒大一點的叫粗砂泥。

段泥【鳳鳴壺】
在這些紫砂泥料中,唯獨作為黃色調的段泥沒有叫黃泥,可能是叫黃泥很難與山田里的黃色泥土相區別吧(純屬個人的觀點而已)。而綠泥與紫泥的配比比例,最終決定了段泥的色相。由于純正本山綠泥越來越少,那些與綠泥接近的幾種淡色調礦塊,就都將作為配制段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現了含鐵質顆粒多的芝麻段泥、灰段泥等。在類似綠泥等淡色系礦料中,加入小紅泥之類的混合粘土,能呈現出黃加紅的金黃色品種,即所謂的“黃金段”。但無論如何,沒有標準純正的綠泥砂粒存在的“段泥”,是不具備傳統段泥所應有的層次效果和質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謂好泥料的相關基礎知識,才能作出最終正確的判斷。
如果沒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復接觸對比,光靠看“書”或聽“故事”,是遠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內行玩家!因此,面對狂熱的市場和眼花繚亂的“壺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題,大多數人必然是難以答解,且又沒有可信的部門和機構來依賴,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譽,再根據主觀喜好,包括顏色、質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價比等來作為依據,否則,就當作一種樂趣,認真地學一學再玩吧。(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