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紫砂陶藝家張燚作品【西施壺】
“西施壺”是很多壺友的最愛,憨厚,小巧,精致,清新……等詞都不足以形容她的獨(dú)特的韻味。“西施壺”,完整的稱呼應(yīng)該是“西施乳壺”,簡(jiǎn)稱“西施”或“西施乳”。
史料記載,徐友泉、沈子澈,都曾做過西施壺。清吳騫編輯的《桃溪客話》載:“子澈勝國名手,至其品類則有龍蛋、印方、美人肩、西施乳”,“子澈制作,力追友泉,所制壺式,亦多相類也”。沈子澈是明末崇禎年間的紫砂好手,晚于徐友泉。



現(xiàn)在我們大家所說的西施壺,主要是以王寅春、顧景洲所做的西施壺為藍(lán)本,總體上大同小異,前者清秀、后者豐滿。其倒把(古稱反鋬)、短椎流、乳形的蓋子加身筒、截蓋、乳頭形的壺扭,這五大造型要素,王式和顧式兩者都是一樣的。王、顧之后的藝人所做的西施壺, 基本都是沿用這款型制。當(dāng)然,也有一些例外的,他們?cè)噲D做一些創(chuàng)新,所做的作品脫離了前面“五大要素”,但還是不離“乳”這個(gè)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