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梅堯臣的《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其中有語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此句不僅說明宋元間已有紫砂器,更顯示了文人對紫泥曼妙情懷的詩意頌贊。此處的“泛春華”指的就是紫砂壺的肌理美,或者是紫砂壺的包漿。
紫砂壺包漿的定義: 紫砂壺使用經(jīng)久,滌拭日加,自發(fā)黯然之光,入手可鑒。通過泡茶用壺、養(yǎng)壺,更顯示紫砂壺自體妍麗的肌理美,登大雅之堂,為時人所珍惜。此為包漿。
紫砂壺包漿的起源:溫玉說中國國學里,歷來有溫玉的說法。玉石經(jīng)過歷史的浸濡,幾代人的把玩賞悅,在玉石里會出現(xiàn)血絲、血痕、或癯痕、玉油等跡象,俗稱包漿,雅稱溫玉。紫砂壺之包漿說也是即此而來。
紫砂壺起初色澤暗沉,久用而有“黯淡之光”。如老舊的檀木、舊時代的掛鐘,是歷史和時光沉淀的痕跡。
“黯淡之光”是紫砂壺的神秘之處,有些壺友急于求成,過度摩擦、沖刷、泡煮紫砂壺,這種粗鄙的做法,反倒磨損了一把好壺。
紫砂壺包漿主要是三大原因:
一 化學變化:外界物質(zhì)和紫砂表層相互作用,發(fā)生氧化、腐蝕等化學反應
二 物理變化:外界對紫砂表面的研磨、拋光、沖刷等
三 外界物質(zhì)的殘留:諸多無機物、有機物的細小顆粒殘留在紫砂表面。
由此可見,包漿是一個需要等待的過程。
人皆有愛美之心,追求包漿是人之常情。
然包漿是潤物細無聲的靜謐,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精細,唯有用細水長流的方式。
一如感情,唯有相互理解,用對方式,才能愛得簡單自然、不費力氣。
現(xiàn)代社會光怪陸離,誘惑越多,越要懂得放空。
目的性太強,便陷入了過于計較得失而瘋魔的怪圈。
不忘初衷,方得始終,養(yǎng)壺也是養(yǎng)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