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紫砂業界,常有藝人標榜自己是“全手工壺”而以此抬高身價;有些玩家玩壺也唯“全手工壺”馬首是瞻,而對“模型壺”則不屑一顧,嗤之以鼻。
其實,所謂“全手工”與“模型貨”從來就是很難嚴格區分的。從紫砂工藝發展的歷史來看,據說,被稱為紫砂鼻祖的供春,就曾經“斫木為模”,即借助木模(可能是“內模”)來制壺,而到了時大彬“時悟其法則又棄模”,即時大彬不用模型,但他“削竹如刃”發明了一整套制壺的專用工具,后來“器類增至今日,不啻數十事。”(周容《宜興瓷壺記》)可見,時大彬制壺雖不用模,但借助各種專用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也不是純粹意義的“全手工”。當然,我們現在所指“模型壺”,不是史書上的木(內)模而是指由石膏翻制的“外模”,主要用來“擋坯”圍身筒,然后再由手工修飾的。“石膏工藝的引進,據說最早是1958年無錫惠山泥人廠的兩名翻石膏模師傅到宜興紫砂工藝廠來傳授的。”這項工藝有利有弊:“從有利的一方面說,統一產品的規格,提高了形制的準確性,有利于指生產,縮短了一般技術工人學藝的周期”;而其弊端則是“作為藝術品的茶壺,其個性化的藝術生產和創新精神受到一定的限制,手工技藝的含量降低,且為仿冒作品提供了手段。”
紫砂茶壺歷來分為:日用品、工藝品和特種藝術品。對于一般的日用品、工藝品茶壺來說,適當運用模型有利于形制規范、適宜批量生產,能滿足大眾的需要;而對充分張揚藝人個性的特藝品茶壺的創作來說,則必須熟練地掌握全手工的制壺技藝(她也無“模”可“型”),才能得心應手地發揮自己的靈感,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茶壺來。但話又不能絕對地說,因為純手工制作的壺如果造型缺乏創意,工藝又不到位,未必一定成為“藝術品”了,相反手工輔之以模型(事實上模型貨離不開手工,如搓嘴、把、“明針”工夫)也可制出精品來。
最典型的是汪寅仙大師的“曲壺”,因表現的是抽象的幾何形體,局部借助模具卻并未削弱其“形、氣、神”,而成為名家收藏的珍品。
在此,提醒玩壺者:手工貨、模型貨并非是茶壺優劣的唯一標準,更不是區分藝術品和日用品的天然界限。關鍵是要看茶壺的泥料、工藝、造型和神韻如何,即作品的“形、神、氣、態”,只有當你真正提高了鑒賞能力,慧眼識寶,才能覓得自己喜愛的茶壺,而不致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