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紫泥是最不具爭議的,但現在也是迷霧重重。原礦、四號井、清水泥、底槽清、拼料……五花八門,令初學者墜云里霧里。按我來說,喜壺而已,何必分得那么仔細,只要知道純礦與拼紫兩個概念足矣。這兩種我認為都可稱為原礦,是不加化料的紫砂泥料,至于在泥料中摻如生砂熟砂,那是為了方便成型和追求視覺效果的技術,并不影響其“原礦”性質。此外,各種泥料的窯燒溫度會直接影響到燒成的色澤,喜壺人只要喜歡其燒成的色澤效果就好,又何必管他是幾號表,管他窯溫是1100度還是1150度呢。
1、純礦紫泥
顧名思義,純礦的意思就是用單一紫泥礦煉制的紫砂泥料,而非由幾個成份不同、存在色差的泥礦混合煉制。這種不加其他雜料直接粉碎成泥方法煉制的泥料統稱“清水泥”,因而,清水泥不是特指某種紫砂,而是一個泛稱。清水泥用的泥料并不一定是底槽清,也可能是其他的紫砂泥。
“底槽清”是紫泥中的優質礦料。優質的底槽清礦料也不僅僅出在黃龍山四號井,黃龍山其他礦井也有出產(黃龍山在丁山)。由于黃龍山的紫砂泥礦已封,現在市場上多為湖父(在丁山附近)底槽清,相對雜質多一些,其他指標都接近黃龍山,只是外觀的純度不如黃龍山。而黃龍山的底槽清也并不都是好的,礦井不同、深度不同,礦料的顏色也有深有淺(顏色深的有被美名其曰紫茄泥,還有含鐵多的鐵星泥什么的,也同樣都是紫泥一種而已),一般在選料時盡量挑選雜質少一些的礦料做成好泥料(從圖例3、4、5、6和7、8可分辨出底槽清和非底槽清的純度不一樣)。
因此,即便是純礦(也就是清水泥),也有好壞之分。簡單比喻,就像壽山石礦,精良者肉純且結晶,粗劣者砂石雜駁。同一礦脈亦然,越中央越純粹,到了礦脈邊緣必然雜質較多,稱之為隔泥(又叫夾泥),這些差的泥料原來是不能用來做壺的,主要用做花盆和大缸,現在市面上的劣質商品壺(包括許多禮品壺)也多用此泥,甚至用高嶺土等陶土加上夾泥、化工顏料來冒充紫砂,喜壺者不得不提高自己眼力。



圖3、4、5、6、燒成泥片樣圖(底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