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拼配紫泥
拼配紫泥簡稱“拼紫”,簡單來說就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泥料配在一起加工成的泥料。原礦泥料拼配的話是不含化料的,如果是為了追求某種特殊顏色效果而加入鐵紅粉、氧化鈷、氧化錳等化料,那便不能稱為原礦紫砂,管它是不是單一礦料。
泥料的拼配不是今人發明,而是古已有之。明末紫砂藝人對泥料的選擇已經非常講究,他們已經會使用幾種不同色澤的泥料,通過不同的配比,或者摻以鋼砂、泥砂,使色澤變化更加豐富,得到更好的觀感和手感。
宜興當地話有這么一句:“羔個拼紫泥做做的東西,落達好賣釀貴啥?”意思就是:拼紫泥做的東西,價格不應該貴。當地做壺的要搞點便宜泥做做套壺(套壺指低檔商品壺,一般是模具加工,批發價二三十元就有,其包裝盒子倒占了一大半成本),賣泥的都會回答:“哦?弄兩塊拼紫泥去做做,5角錢一斤。”這就讓大家誤認為拼紫是一種低檔次的泥料,其實大大不然。這里賣泥人所說的“拼紫泥”,一定是指“夾泥”等邊角料甚至是高嶺土加化料拼湊出來的泥料,而非好的紫砂礦料拼配而成。
我認為泥料拼配是一門單獨的學問。因為不同礦料煉制的紫砂泥料,其窯燒的最佳溫度和收縮比是不一樣的,配置不好便很容易把壺胚燒裂、變形、花泥。好的礦料拼配在一起,經過精心煉制、陳腐,做出來的壺色澤、質感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丁山做泥的、做壺的技術多是祖輩相傳,對外秘而不授,許多名家都有自己一套獨門煉泥秘技,并因此使作品與眾不同,比如制壺名家呂堯臣、吳鳴煉制的泥料、泥料商家黃龍源煉制的泥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