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一段資料如下:
根據潘持平老師《天青、石黃坭中極品》一文,現在的石黃就是所指的“煙癟只”,其實它的學名為黃鐵礦結核,常見于頁巖和泥巖,通常以圓形、葡萄狀或圓柱狀結核產出;其形狀多變化,板狀或蛋形,甚至全近有機體的外表。形成于富含黃鐵礦的頁巖、粘土和其它泥質巖中。現在一般采礦人把球狀、圓柱狀、蛋狀叫“石黃”,麻將塊狀的、片狀的叫“石紅”。一般球狀的,類似雞蛋的石黃,外表成暗紅色、黑色,如蛋殼一般。內部類似蛋核,有一層土黃色泥包裹或成暗紅色狀剖開后,有些仍有多層組成:一層土黃泥包裹一層暗紅色“石紅”,甚至蛋核中心有烏泥與水或全是土黃泥。一般其產于嫩泥礦中,一層一層,產量很少;有蛋形、塊狀的,其形狀、結構也是千變萬化。在蔣笠紅泥礦層中我們也采集到類似的蛋形石黃。
在實驗中我們也鍛煉了“石黃”中土黃色泥與暗紅色蛋核。土黃色泥呈紅色,而暗紅色核呈黑色,這也驗證了父輩一則故事:據說王寅春老師說到紅泥,常說類似“煙癟只”的石黃的核內泥;而顧老則反駁他,認為“煙癟只”不是紅泥,燒出來是黑的。其實兩位老人都是對的,只是自然界與他們開了一個玩笑,王老拿到的一批蛋核全是石黃,而顧老拿到的則是石紅。
圖6 石黃原礦

圖7 石紅原礦

至于朱砂泥,我只聽龍文兄介紹一二,也看過原礦樣品和燒成效果,但還是不知所以,故不敢多談。
圖8 朱砂原礦

圖9 朱砂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