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品種繁復,讓人眼花繚亂,其中朱泥獨特的“紅而不艷,艷而不嬌”而為大多玩壺的朋友而推崇。
朱泥是紅泥中的精品,因為主要成份為紅泥,
含鐵量極高,又產在嫩泥礦之下層,未觸風曰之“石骨”,
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風化的土塊,質堅如石,但遇水則自行潰散。
朱泥一般來說分三種:
紅中略帶黃、黃中略帶橙、紅中略帶紫(高溫朱泥)。
朱泥壺被熱水沖淋后可以立現嬌嫩鮮紅的特色,其風韻令人神醉。
泡養日久,溫潤而富深度,歷來為藏家愛不釋手。
紅泥,蘊藏在嫩泥的底層(俗稱石黃又稱朱砂泥),
產地在西山前(即任墅村)趙莊嫩泥礦的下層,紅泥,原礦結構,不容于水。”
《陽羨名壺系》記述:“以和一切土色乃粘埴可筑蓋陶壺之丞弼也。……調之乃變朱砂色。”
到了清吳騫《陽羨名陶錄》選材篇,加了一個“黃”字,稱為嫩黃泥。
所謂的“丞弼”即指輔佐的意思。
以前任淦庭等在花盆,花瓶上給花鳥上色,凡紅色必定用石黃研磨,用筆蘸著上色。
清末俞國良制的紅傳爐壺,色澤艷麗不嫣,沉穩而不嬌,被稱為“大紅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