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泥中,自古以天青為最。什么是天青泥?現在有兩種說法。一說雨過天青色。而稱為天青,青中泛藍。瓷器類的天青色既是此色。而紫砂中的天青,與瓷器的迥異。明周高起《陽羨茗壺錄》中記述:“天青泥出蠡墅陶之黯肝色。”是說經焙燒后的顏色像深豬肝色。為什么把這種礦土叫做天青泥,探究依據,一、天青,染色名。深黑而微紅;所謂深青而含赤色的紺色(《辭源》371頁)。二、前人因這種泥與天青染料相似,習慣稱之。據說丁山大水潭原本是開采紫砂泥的宕口,天青泥即產于此。后來挖通了地下水脈被淹沒,成了一個大的水潭。最近政府為民辦實事,開發整修大水潭成公園,潭邊立長樂陶莊制作的大型紫砂塑像-始陶異僧和紫砂壁畫,供市民休閑和了解舊時窯場概況。
在紫砂行業內,長期以來習慣把紫泥稱為青泥。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仍是如此。1932年出刊的《宜興陶器概要》中記述:“宜興陶器,大體可分兩種。而在產地內部則可分六種,試分述于后。
第一類,青泥業(紫砂業)一、青泥業之業地蜀山、潛洛、上岸;二、原料產地:青龍山、趙莊山、銀墅山;三、泥料名稱:青泥(一名紫砂)、綠泥(又名潭砂泥)、大紅泥……”此處青龍山有誤,應為黃龍山。上岸即今紫砂村,朝莊即今趙莊、銀墅即今任墅。之所以引用上段文字,是為印證在紫砂業內一直都把紫泥稱為青泥。而天青泥則是紫泥中最好的泥,經過焙燒后顏色深沉。和潤、典雅。具體實物可見許四海收藏的“大亨掇只壺。舊時紫砂業者用泥都考慮成本,一半的紫砂壺所使用的泥料,都是普通的紫砂泥。為了達到視覺美感,既要成本低,又要收縮率小,用的泥料俗稱中泥或紅中泥。為了達到美感,就在坯件表面粉刷紅泥或本山綠泥,術語叫化妝土,較大容量的普通茶壺也都如此。真正的天青泥,因原料稀少,非高手不用,非精品不做。 因為天青泥稀缺,上世紀七十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一人工合成的方法,欲使天青泥在現。由此出現了拼紫泥。但終因基礦、配方基量產等因素,未能如愿。但偶爾也曾出效果,只是較少。應該相信,如果精選基泥,合理配制,掌握火候,還是能達到天青色效果的。 現在有些宣傳,作品言必天青,什么祖上傳的、珍藏幾十年,就未免夸大其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