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美圖”之一
紫砂雕塑從初創走到今天,與融貫一切的傳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它的開始、孕育、不斷發展與壺藝文化一樣,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間一代又一代的從藝人員從養家糊口到志趣追求,從向傳統學習又向傳統挑戰,逐步地融入世界陶藝和而不同的背景下,自成一格。明初大家時大彬的第一尊佛像(相傳)到清代陳鳴遠的瓜果菱藕,其泥質泥色的選擇與掌控,形體骨架的捏塑與構架,甚至到施與形外的肌理紋飾都傳遞出雅而不俗,品位高遠的格調和境界。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先生把紫砂雕塑引入到更注重人文精神、更強調時代脈搏、更擅長紫砂材質特性的變化與現代審美的傳達中。在創建一批又一批人才隊伍中親力親為地傳幫帶,在各種題材、各種手法、各種創意的碰撞中不斷繁衍出令人叫絕的徐門獨技。他手下捏塑的觀音造像,派生出一種靜態的美,令觀者、藏家印象深刻。他創造的《不朽的生命》更讓人懷疑自己的眼睛,在寫真的嘗試中熟練地運用紫砂泥含而不露、特別養眼的特性,將手指尖上的功夫讓毫無生命體征的水中生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他近年創作的四大天王造像,既有力量顯現,更有一種內在精氣神的蘊含。他的潛心塑造、用心良苦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當今大師的造型藝術之美和變與不變的另一種天機。
綜觀各種雕塑版本的應運而生,無論它的材質是否名貴稀有,技巧是否老辣嫻熟,形式從傳統中來還是故求新奇,始終不變的是材質美、形態美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真善美才是根本之美,也是作者綜合修養、藝術功力的完美結合,否則即使樣式最時髦、手法最老到也難免落入牽強、做作甚至自欺欺人的尷尬境地。
紫砂雕塑之所以在千千萬萬的壺藝中不斷繁衍出新的樣式與生命,顯然是和大眾審美情趣、火熱的收藏市場以及業內人士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而作者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環境中得以錘煉,也在長期的茶文化普及中,深入到更進一步的發展與影響,并在品壺、賞壺、玩壺中找到了再現紫砂雕塑的另一片天地,也為手中一廂情愿的捏塑找到了變與不變的最好歸宿。
泥片的卷曲、紋理的布施、重心的設定、外力的牽引以及整個形態的調度、把握,傾注了作者從手、眼、心的協調作用與冒險精神。《獨享茗香》選擇既不喧賓奪主,又見“獨”意的神秘氣場?!抖U茶一味》組雕更講究相生相盼、動作、神情,以及疏密的關系,既有勢的外傾又顯心境篤定、平和,人物間,道具配器都在矛盾對立和統一中找到靜態背后的波瀾不驚。
拍打身筒是宜興紫砂壺藝的重要手段,它的高矮、曲直,力的作用與轉換,全靠手掌與拍子之間的默契一氣呵成?!陡绺绱登妹寐牎穭t通過幾只壺身的疊加,稍加外力使壺心傾斜到需要的位置,再根據外形與疊加中形態的變化稍做點化,樸拙、純真,孩提時的童趣也馬上凸顯出來,同樣有種意料之外的效果。
一種藝術樣式的派生一定有其適合生長的土壤,一定有其適合情感表達的人文環境。作者本人眼界、學識、技能等綜合因素,以及本人創新求異、突破禁忌的創作沖動,都將影響到藝術式樣的創新。紫砂雕塑雖說是眾多造型藝術中的一脈,但它的獨特性(泥質、成型、明針功夫、摻砂及燒制后把玩)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其他雕塑門類所不具備的。另外壺中天地也為紫砂雕塑廣義上的布局,點化甚至化平庸為神奇而創造了變與不變的機緣。
不久的將來,人們不僅僅留戀以砂壺為代表的陶都印象,伴隨壺藝文化共同繁衍成長且在壺藝體裁中不斷找尋新的生命特征的紫砂雕塑同樣會以傳承有序、做工精美、手法獨特、形制多樣而感化更多的人。所以我們堅持普遍中的獨特,只有抓住變與不變的創作主線,紫砂雕塑其生命體態才會越發體現其自身的價值,也會越發感悟到它的文化積淀和大美。陳建平于會心齋
陳建平
國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名人
●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
●中國美協江蘇分會會員
●江蘇陶藝專委會副主任
●江蘇工美陶專委副主任
●江蘇政協委員
●紫砂學科帶頭人
●無錫工藝研究陶藝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