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有著千余店鋪的宜興陶瓷城里,老板們正忙著接待和拜訪大客戶。與往年不同的是,市場上幾元、十幾元的低檔壺已難見蹤影,中、高檔制品都掛上了一張張驗明正身的檢驗卡片。
可別小看這兩指寬的卡片。據宜興市政府辦副主任王衛介紹,這是宜興自有紫砂制品千余年來,第一次由政府強推的宜興紫砂制品“身份證”。雖然各家的形制不同,但卡片上除了產品名稱、廠家店家之外,還標注了產品原料、制作工藝、泥料供應商和質量檢驗員等一系列商品資料。
為何要辦“身份證”
誠信危機倒逼壺商“自?!?/P>
在陶瓷城F區的藝陶軒商行,記者看到幾位顧客在挑選了工藝師申屠國洪的紫砂壺后,正等著他簽售并與之合影。據商行董事長朱錫南介紹,現在淘便宜貨的人少了,買中高檔貨的顧客大都學會了維權,產品和證書都要求“綁定銷售”。
喜愛紫砂的人也許會發現,近幾年來,看上去同樣的紫砂壺,從幾元錢到上萬元,價格差距甚大。半年前,央視對廣東等地問題紫砂壺的報道引起社會關注——“大量‘紫砂壺’充斥市場,業內人士曝料:廣東紫砂壺不含紫砂”;“為了達到紫砂的效果,不法商人大量添加著色劑,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甚至用安徽、浙江的陶土低溫燒制后,表面用鞋油上色”……由于這些偽劣產品均宣稱來自江蘇宜興,對宜興紫砂產品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陶瓷城經營著自己的紫砂藝術陶坊的蔣芳芳說,媒體的曝光,讓整個紫砂行業籠罩在誠信缺失的陰影中。雖然自己是做中高檔壺的,但那時無論怎么解釋,人家都要懷疑!以至雖說老公擁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師”、“青年陶藝家”等稱號,但為了博得顧客的信任,夫妻倆仍不惜自己花錢,將加工好的壺,送至國家輕工業陶瓷質量監督檢測宜興站檢測,再將檢測證書公示在店鋪中。
可以說,是突如其來的誠信危機,呼喚出了紫砂產品的身份證明。
“身份證”科學嗎
行業規范和市場監管出臺
業內人士指出,紫砂一時贗品迭出,罪源是紫砂陶界“沒有行業標準、缺少市場監管”。
就拿化學添加劑來說,“化工壺”似乎讓人談之色變。宜興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卻從專家的角度給予“正名”。他認為,紫砂泥料本身含有多種化學元素。為了滿足不同層次顧客的需求,讓產品作品更有表現力,便與燒制玻璃、陶瓷一樣,需要添加適量的氧化物,“但要確保安全,不能超標”。
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徐立向記者介紹,超標不超標,比照純凈水。長期以來,紫砂制品有鉛、砷含量指標,現在又增加了錳、鈷等金屬離子溶出量的標準。真正經過1180度高溫燒制的紫砂壺,在百度水溫中是沒有有害溶出物的?!艾F在的問題是,有人濫用了高溫色素,或添加使用了劣質氧化物,這就有毒有害了?!?/P>
由此,一場聲勢浩大的行業“體檢”在宜興全市展開。在出臺了一系列規范生產和管理的政策后,2010年7月30日市里成立了“紫砂辦”這個專項管理機構,由市分管領導牽頭,綜合質監、工商、公安、城管以及丁蜀鎮政府等部門集中辦公。先從泥料入手,在76家加工企業中組織考核,嚴格規范化學添加劑,加強源頭質量控制。生產加工環節上,政府出資150萬元,對生產企業151批次的產品進行全覆蓋式的質量抽檢,實行紫砂陶產品一件一證制。與此同時,建立了6個消費維權站,對社會承諾:消費者購置紫砂陶商品可自行送檢,如質量和店家標識不符,將由政府先行賠付。
“身份證”靠得住么
誠信經營、理性消費需綜合治理
現在市場上,做壺的、賣壺的、買壺的,都會向售貨方索要身份證明。這個“證明”會不會又有仿冒之禍?
接受采訪的長樂弘陶藝公司總經理孫平聞言,笑了。她說,打假是個世界性難題,“再復雜的東西現在都可以‘山寨’,何況一張兩指寬的紫砂制品‘身份證’?”在她看來,市場要想真正太平,一要有公正剛性的法律,二要有誠信專攻的藝人,三要有理性懂行的消費者。她說,宜興現在出臺了8條禁令嚴打假冒偽劣的產品和弄虛作假的代工,我們期待有更好的法制環境。同樣緊要的,是藝人的操行。在浮躁的社會能不能堅守住一張泥凳子,廢寢忘食博精品,而不是為了賺大錢、賺快錢去走捷徑博名聲?!爸劣谙M者,最好能有品牌意識,起碼也要貨比三家?,F在,學習、了解紫砂知識的途徑廣泛,消費者既有所好,也不妨略有所學。”
“其實,實力壺商和有條件的消費者最后都要走上‘慕名而來、個性定制’這條路徑。”陶瓷城里,記者巧識臺北福壽山茶莊的劉瑋國。在和宜興紫砂人打了20多年交道后,他相信,做人做事,彼此講誠信是最好、最牢靠的身份證。他也相信,作為中國陶都,祖祖輩輩靠紫砂吃飯的宜興人,會在迎接挑戰中強身健體。 (戴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