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嘉定江橋地區,有一座樹木蔥郁、茶香清逸、佛意彌漫的百佛園,新近建成的四海壺具博物館即坐落在巍峨高聳的“百壺塔”內。
新館內陳列了從仰韶彩陶、春秋秦漢至晉唐宋元、明清民國及當代的陶瓷紫砂壺具達四百多件,而造型雍容古穆,氣度端莊樸茂、神采敦雅高逸的大亨壺,即為該館的鎮館之寶,有“紫砂之王”之尊。被稱為中國紫砂陶藝收藏第一人的館主許四海先生,當年為收藏此壺,可謂是一波三折,頗有傳奇色彩。
“大亨壺”即是清一代制壺大師邵大亨所制掇只壺。邵為人正直而不流時俗,他的壺格高韻清、大氣磅礴。由于生性孤傲而不輕易制壺,當時就有“千金容易得,大亨壺難求”之說。而癡迷紫砂壺藝的許四海,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即大膽辭去了上海公用事業學校膳食科科長的公職,只身來到宜興陶都丁蜀鎮初創的紫砂二廠做制壺工,被當地人嘲笑為“摔掉鐵飯碗,來捧泥飯碗。”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努力鉆研打拼,至一九八六年初,許四海在壺藝上不僅令人刮目相看,而且以嚴于律己的精神贏得大家的好評,被推舉為廠長助理。有一次在與友人的交談中,他聽說丁蜀鎮有一個姓潘的名門之后,家藏有邵大亨的掇只壺,而且有意出讓。這一消息,使好于收藏的許四海極為興奮,他知道這是一把流傳有緒的壺之珍品,宜興縣志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于是,他專門來到了潘家拜訪。
那是一座已破敗頹廢的江南大宅門,但那蒙灰的靈秀花窗,殘損的石雕柱礎、斑駁的紅木匾額,依然在訴說著那舊時“鐘鳴鼎食”的風光。一個三十多歲的青年人坐在空蕩蕩的客堂中,他就是潘家的后代,時在紫砂一廠當燒窯工。在他身邊那只簡陋的竹茶幾上,正放著這把劫后幸存的大亨壺。深諳壺藝的許四海看得是眼睛發亮、怦然心動、感嘆不已:真是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絕代佳品。“請問此壺出讓價是多少?”許四海謹慎地問道。青年人朝許四海上下打量了一番,踟躕了一會,“三萬”。那個時期,人民幣最高面值是10元,普通工資也僅五六十元。這個天價著實使許四海心“咯噔”了一下。其實,在這之前,也有港商來談過,港商出的最高價也不過2萬。但正是許四海志在必得的心情被對方看破,于是3萬成了一口價。“好!我立馬借錢來買!”
許四海托人急傳口信到上海,讓他的太太金萍珍火速借3萬元錢來宜興。太太四處舉債,第二天便裝了一小旅行袋的錢租車趕到了丁蜀鎮。當老許興沖沖地提錢到潘家去買壺時,那個青年人又變卦了,說不賣了。而他太太卻急得雙腳跳:“我以為你在宜興病了,或出了什么事,急需3萬元。原來你是買壺,真是瘋了!”但許四海已心系大亨壺,此后不時到潘家去聊天,并送了不少生活必需品及名人字畫給潘家后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潘家后人終為許四海的精神所感動,讓他圓了大亨壺夢。
抱得大亨壺歸的許四海,從此事業如日中天,接下來就產生了創辦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四海壺具博物館的構想,并專門建立了四海窯。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還拍了專輯《尋找紫砂壺王》(上、下集)。
此后亦有海內外收藏家、古董商出價從幾十萬、幾百萬人民幣乃至上千萬美元欲從許四海手中收購大亨壺,均被他一口回絕。許四海擲地有聲地說:“大亨壺為國之瑰寶、民之公器,應讓其在博物館中為世人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