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調砂就是,就是在練生泥時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細的熟(或半熟)砂粒.(熟砂粒,燒過的紫砂泥,不含化工原料)。
紫砂壺里為什么要調砂呢?純的不好嗎?調了砂它還是不是真正的紫砂?其實調砂自古有之,其中自然有許多好處。俗話說,“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說紫砂泥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試想一下,倘若一個人沒有了骨身子將會是怎么樣的?我覺得泥里調砂就好比炒個小蔥拌蛋,你要在蛋里少許加些水調勻,這樣炒出來的蛋才更爽口美味。泥中調砂,不是以次充好,更不是偷工減料。
調砂應該是非常古老的工藝,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開始學會燒制陶器時就知道要摻入一定比例的砂子,因為砂在燒制的過程中是不收縮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成品率。同樣的,紫砂各泥料的收縮率高低不齊,為了便于成型減少收縮率,提高成品率,在紫砂泥料中是必需添加一定量的粗砂或細砂的。當然泥料和所調之砂必須均勻得當,燒成后壺面感官才能飽滿均勻,壺表質感也強烈。
調砂可以增強泥料的可塑性,制壺過程中泥料如太粗則制作費勁,如太細制作時則易黏手,調入合適的砂方便制壺,燒成成品由于里面含砂,增強了透氣性,更利于泡茶。調砂還能提高成品滋潤感,有利于調控色澤。純粹的底皂青原礦其中間夾雜著共生的青色“硅砂”俗稱“雞眼”,這些青色的硅砂在燒成以后是呈白色或金黃色。所以我們在看真正的紫砂品中間可以看到“金砂顯現”,不管燒成以后顏色的深淺,里面都可以看見白色或黃色的小顆粒。現代窯爐基本上都是氧化焰,大多底皂青為原礦料在氧化氣氛中,燒成溫度較高約在1240度的高溫,才能燒透(燒結),顏色呈紫紅色或綜合色,只要溫度略低燒成顏色就會呈土紅色偏黃。一個有經驗的配泥師父會在保證紫砂質感不變的前提下,在原礦料中添加一些其它原料來改變燒成溫度和顏色。例如:底皂青中加入石黃,窯溫只需要1120~1160度之間。這樣不但可以降低燒成溫度,而且可以提高紫砂的質感與滋潤度。因此我們看見的紫砂制品,同樣是底皂青顏色深淺差別很大。底皂青礦料直接成泥對燒成溫度要求相對較高,所以以前通常加入石黃或其他泥料(嫩泥),可以降低燒結溫度,提高產品滋潤感,控制得當可以用來調控色澤。
歷史上有許多好的調砂泥,不同時期不同歷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調砂特色。調砂不只是裝飾手法,更是工藝的需要!鋪砂、嵌砂等才是裝飾手法的一種表現!調砂也是市場需要,一開始那些人喜歡純紫砂,不能有石英,不能有云母,更不能有鐵質,甚至用磁鐵來吸,后來又復古,興什么調砂。全是消費者的喜好,決定了制作者的方向。不調砂就燒不出來的壺,絕對不是好泥。市場上的假壺,往往是仿造這種調砂的效果,由此可見一斑,而真正的老壺,調砂確實少見,有的看似調砂實際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較高加之純手工煉泥方式造成的.古法制泥表面會有梨皮狀的顆粒隱現的狀態,是和泥料目數和含砂量相關的,古人不曾調砂,選料更為恰當。經燒制表現為粗而不糙,看著粗曠,而手感潤滑,和看到的似乎不一樣。而現在的調熟砂是對以前質感的模仿,因為現在泥料含砂量低,目數細,通過調熟砂達到表面梨皮的效果,只是滿足視覺上的需要。
所謂調砂的說法應主要源于今人(包括一些古人,如清代李斗)的誤讀,今天工藝的利用方法是表面的模仿,以及砂質質量下降下的無奈。古人是選泥、配泥、養泥。礦脈和土層不同,因此目數上才有區別。很多明清老紫泥現在沒有了,就是很好的證明。手邊如果有幾把明清名家老壺的真品一下子就會清楚了。而這些砂作偽者根本沒見過,想仿的亂真也仿不出來。古來的所謂“調砂”,皆為工藝所致!現如今的調砂,是為工藝所控!手工煉制與機械煉制,有本質的區別!機械的介入成就了紫砂批量發展,減少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產率,但從另一個方式,也破壞了紫砂的自然質感狀態,“刻意的調砂”逐漸作為一種工藝孕育而普及了!現在的一些小壺, 做的光亮可鑒,手感潤滑,的確得溫潤之意,但調砂是視覺效果,手感還是一樣溫潤,這是一個基本準則。鋪砂的,就不一樣了,那是一種包容萬物,飽經風霜的胸懷與履歷。在壺型的設計上,會與泥性切合,正所謂:粗而不糙,細而不膩,砂礫隱現,并無刺感,符合內涵,不外揚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