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壺之法,古而有之,眾說紛紜,有豆腐煮,甘蔗煮,茶湯煮,清水煮,亦有加香蕉皮煮,加瑪瑙水晶煮,加橘子肉煮,就差沒有加味精醬油煮---諸多法門,據說,各有效果。眾壺友競相仿效,開壺開的不亦樂乎,開壺后,據說可以去掉新壺的火氣,去掉土味,讓茶汁第一次充分滋潤愛壺,所以很多愛壺人士對于開壺是萬不可缺的程序。
新的開壺方法,秉承老開壺方法的“四步驟”簡化為“三步”,分別稱之為:凈壺;奠味;初侍。
1.凈壺。與老辦法一樣,用開水煮壺一小時;
2.奠味。所謂“奠味”,就是賦予紫砂壺一個“基礎味道”。經過多方考慮,特別是依據中醫理論,選用了“甘草+人參”的配伍。做法如下:選用甘草10—20克 (根據壺大小確定),加人參5—8克(小壺5克,大壺8克),與紫砂壺一起放涼水中文火煮沸后繼續煮一個小時。
3.初侍。按照一壺伺一茶的原則,將壺與所要泡的茶葉一起煮一個小時(與老辦法相同)。
新方法的關鍵是第二步。為何選擇了甘草和人參?先看看人參的特性:人參,號稱百草之王,李時珍稱其為“神草”(“四百味”中藥的第一味便是人參),其味 甘,性微寒,大補元氣。既然“性寒”,便有“去火氣”功效。如果說紫砂壺是有生命的話,那么人參的“大補元氣”恰恰能賦予它“先天之氣”。另外喝過人參泡 水的人都知道,人參水有入口微苦而回味甘的特點(這一點恰恰和那些好茶相似)。甘草也是一味著名中藥,又名甜菜、蜜草、美草。是一種豆科植物(《本草綱目》所記載的第一味中藥便是甘草)。中醫理論認為:甘草味甘、性平,可解百毒,調和諸味。可以健脾潤肺抗炎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甘草還有治療艾滋病功 效,可謂神通廣大。另外人參和甘草煮出來的水呈現黃紫色,與紫砂壺的顏色十分相似。實踐表明,用上述方法煮過紫砂壺之后,紫砂壺聞起來會隱隱的呈現“甘 甜、清香”的味道(同時仍保留了淡淡的紫砂味道),泡茶后,茶的味道也十分醇香。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有的人為了在壺里面形成“茶山”,讓它看來更加具有古意,便將茶葉留存在茶壺當中,放任它自然風干,但由于許多地區高溫多濕,霉菌極其 容易滋生在茶壺里面,若就衛生的觀點來判斷,這種方法實在不可取的。更有一些人泡完茶以后,故意將最后一泡茶湯存放在壺里面,直到下回使用前倒掉,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起到內浸外養的功效。
其實不知,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是既擅長于吸附茶湯,自然也容易吸收到霉菌。以這種方法養出來的壺,只怕以后沖茶時,也會帶有異味,甚至有礙與健康,實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總而言之,要想養好一把紫砂壺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大家如果喜歡紫砂壺的話不妨去參照上述的步驟和注意事項,細心地去養護你的茶壺,便可以養成一把人見人愛的貼心好壺。養好的壺擺置架上,溫潤的光澤便像是自已的孩子,那種心情,可不是一般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