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紫砂壺市場,“全手工”概念風行。很多藏家買作品,都以“全手工”壺為第一要義。不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全手工”壺主要是一種技術手段,跟作品的藝術性關系不大,現在大家都過于看重“全手工”,主要是被商家“蠱惑”的。果真如此嗎?請看專家們的辨析。
紫砂鑒藏家 張明強——熱炒“全手工”壺,是忽悠消費者的行為
紫砂壺的發展進步,主要依靠作品文化內涵、藝術品位的提升以及工藝上的創新來實現。但當下,市場熱炒“全手工”壺概念,將技術問題和藝術問題混為一談,可謂是一種忽悠消費者的不道德行為。

顧景舟大師作品《提璧壺》
眾所周知,人類進步的標志是使用工具的進步,近年來,不管是從業者還是消費者都在為紫砂壺成型的問題而糾結,要我說,紫砂壺的成型乃是一種技術,過去叫手藝活,與木工、瓦工無異。紫砂歷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成型工作者是供春,他當時就以木為范。從明代的木模到清代的陶瓷模,再到1949年以后的石膏模,直至今天的樹脂模、塑料模、鋼模,這是技術上的一種連續進步,也是紫砂工藝大發展的重要保證。另外,大批量制作或者使用模具只是為了紫砂壺做得更美觀更有藝術性,兩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說到底,藝術家本身的審美修養才具有決定性作用。很多人都知道,顧景舟的提璧壺就是使用工模具制作的,現在有許多人也制作提璧壺,試問,有哪一個人做的提璧壺的藝術價值能與顧景舟做的相比呢?
另外,宜興陶瓷成型一直有別于其他地區。時大彬時代,他創造的拍打泥片鑲接成型,到如今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藝項目,這種工藝是紫砂所特有的,包括水缸、酒壇等大型陶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是按照這種方式成型的。以前,紫砂壺的成型,丁山人都認為是小兒科,能夠拍打鑲接成型1.7米以上的大件才能稱為大師傅。所以,全手工制作是技術,不是藝術。現在宜興掌握全手工制作紫砂壺技術的人至少有十萬人吧,因為這種技術學三個月就能基本掌握。當然,要做精做絕,既需要十多年的磨煉,也需要一點天資,但這種技術的難度目前被過分夸大了,認為掌握了這門技術就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這實在是一個大忽悠。
再一次強調,紫砂成型與木工一樣,都是一種技術,由于木工基本不在自己制作的家具上留下名字,所以,人們現在收藏家具大多是按照木質來衡量價值的。當然,家具的工藝,包括榫卯的結構、雕工等有一定參考意義,但不是決定性的。而宜興人在紫砂壺上落下自己的名款,以前也并不像書畫家落款那么有深層的文化含義。最初是因為一整窯的紫砂壺燒制出來了,要區分是哪一家的產品才落款為記號的。因為,燒紫砂壺的龍窯一窯一般可燒幾萬把壺,多數情況是幾十個紫砂作者合燒的。又由于很多紫砂壺造型相同,為了出窯時不至于弄錯,窯戶就要求每家在自己的壺上落款。現在紫砂壺壺底的印章,沾染了大師、職稱這些以名牟利的銅臭味,已經跟原來在壺上留名的意義完全不同了。
所以,消費者一定要辨明種種商家的說辭,在原料正宗、技術合格的基礎上,按照藝術性的標準去選購,方為正道。
江蘇宜興陶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李斌——“全手工”壺有原創性,工藝難價值高
為什么“全手工”壺的價值高?主要原因在于這樣的作品,多帶有原創性和稀缺性,像畫家的創作一樣,是藝術的再創造,而且技術難度大,所以可貴。

邵大亨制《仿鼓壺》
同樣是一把傳統紫砂壺,“全手工”呈現出來的,在外行人看來,可能跟模具壺沒太大區別,但行內人都知道,這其實非常考驗一位紫砂藝人的藝術水準、個人修養。由于“全手工”壺沒有用任何模具,一件好的作品,每一個部位的微妙變化,都要靠創作者的眼光來確定。所以,現在一些做手工壺的中青年,雖然還不太有名氣,藝術修養也未必很全面,但有遠見的收藏家會選他的壺,就是看中他未來的發展潛力,買的是他的未來,以后的上升空間比模具壺要大得多。因為假如你一開始就抱著做手工壺的定位,那么肯定是志存高遠的,至少對藝術有一定追求,不會單純只想著為市場服務;而假如你只想做模具壺,那么恐怕一輩子就只能借助模具了,很難真正去創新,最多是將不同種類的壺型重新拼湊組合一番。
當然,也無可否認,同款的“全手工”壺,藝術修養高的人和普通工人做出來的,雖然形態大致相同,其實大有區別。這當中的微妙關系就像穿同樣衣服的兩個人,一個可能顯得很高貴,一個可能就顯得比較庸俗了。“全手工”壺也是有不同氣質的,是作者自身修養的綜合體現。
另外,單就技術而言,“全手工”壺從選擇材料、打泥片,到整個工藝流程,都是比較難的。尤其現在流行薄胎壺,胎體大概就一毫米厚,這種壺就挺難掌控的,做的時候要很小心。因此,一位藝人真正掌握做全手工壺技巧,至少也要三五年時間。而且基本是只熟悉某種類型的制作,因為紫砂壺的造型很豐富,有光器、花器、方器,在工藝上各有難點。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包括大師,也往往只擅長其中某一兩類作品,基本不可能精通所有造型。而如果想真正做到手下的“全手工”壺具有藝術性、創新性和個性,勤勤懇懇做個一二十年都未必能成。
單就一件作品而言,手工成型也比模具成型要更耗費時間。我自己做的基本就是“全手工”壺,假如壺身上有比較復雜的裝飾紋樣,或者造型變化比較多,一把壺通常要做半個月或一個月,很簡單的一把壺,也得花三五天才能完成。對于多數紫砂藝人來說,自己所做的同款手工壺,一般也就三五把。
總而言之,“全手工”壺之所以價值高,一是工藝難,二是體現了作者的藝術修養,三是存世量少。藏家們自然樂意收藏這樣的作品。市場上比較有口碑的大師,他們的作品也基本都是全手工制作的。
當然,現在一些作者的壺,由于市場反響好,訂量大,他來不及慢慢做,就有可能想辦法借助一些模具來快速成型。我們都知道,模具就是一種快速成型的方法。這種取巧方式,也是需要警惕的。
再就是紫砂壺原創作品中,也并非要完全排斥模具。有些異形作品借助了模具,也許才能更精準地表達作者的創作理念。所以,也不能單純以是否“全手工”作為判斷紫砂壺藝術價值的唯一標準。
收藏家 陳圣泓——藝師功力有深有淺,并非“全手工”就是一把好壺
在我看來,今天紫砂市場上所強調的“全手工”壺,作為對手工技藝的傳承,其存在是必然的,然而不可否認在其商業推廣的過程中,已經帶有某種炒作成分。紫砂壺作為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器物,其實用價值很重要。合理運用輔模工具于紫砂器成型,一來可以精準紫砂器工藝造型,二來可以有利于紫砂器量產流通,這對紫砂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陳鳴遠制《松段壺》
作為一門手工藝傳承,藝人的手頭功夫尤其重要,功力深厚的藝人,方可做出巧奪天工的精品。然而,工藝技法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其實明代紫砂器制作即有借助石模的生產工藝,尤其在某些精加工環節。在清代道光年間,紫砂名匠邵大亨所制“八卦河圖洛書龍頭一捆竹壺”即是典型的借助輔模成型的紫砂器;再如當代紫砂大師汪寅仙與張守智合作的“曲壺”,同樣也是借助輔模工藝成型。很多借助輔模成型的紫砂作品,不但精準巧妙地完成了制作,并且也很好地實現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現在市場上所推崇的“全手工”壺,應該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門傳統手工藝傳承所需要的堅持,但不要拿這個來作為市場炒作的由頭,畢竟藝師的功力有深有淺,并不能說只要是“全手工”壺就是一把好壺。而且當市場過分炒作“全手工”壺時,必然也會出現一些仿冒“全手工”壺的假“全手工”壺,動機不純的炒作會令玩壺的群體受到傷害。
我個人認為一把好的紫砂壺,本身還是要注重其實用性與把玩性。在選壺的時候,要多注重其泥料的質地與造型的宜茶性,實實在在選一把泥料純正的壺,其質感與實用性都會為你的茶飲生活帶來樂趣。如果玩到收藏級別,除了權衡成型技法,需要深究的東西會更多一些。如紫砂器的藝術價值,它與作者的藝術創作能力和工藝技法水準有直接的關聯。藝術創作蘊含著作者的人文情懷與藝術個性,審美不同,價值的判斷也不同。同時,一件作品的收藏價值,與其在收藏市場的運作有很大關系,這一點非常重要。
紫砂藝術發展到今天,隨著茶飲文化的興盛,紫砂茶器已經成為當代時尚生活的品位象征。如何賞玩品鑒紫砂壺,我想,鑒于它終究還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件實用器物,所以還是通過茶事的過程慢慢去感悟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