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下午,宜興各界領導和紫砂廠老藝術家、退休干部及部分紫砂從業者們,齊聚在宜興紫砂工藝廠內,共同慶祝“宜興紫砂工藝廠建廠第60周年”,現場座無虛席。
1955年蜀山陶業合作社(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前身)正式成立,朱可心、顧景舟、王寅春、吳云根等7位老藝人擔任輔導員傳授技藝。1958年,國營宜興合新陶瓷廠和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合并辦公,廠名正式定為“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建廠初期擁有職工2067名,藝徒299名。2006年,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成為第一批傳承人。3年之后,《紫砂陶器國家標準》由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起草完成,有力促進了宜興紫砂的文化傳承。截至目前,該廠擁有18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和陶瓷藝術大師,學有專長并且擁有國家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紫砂藝人接近600人。如今的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已然成為宜興紫砂技藝傳承與發展的表率,被譽為“藝術的殿堂,人才的搖籃”。


原紫砂工藝廠黨委書記魯玉貴作為原廠領導受邀參加慶典活動,老人家特意提前一小時到達現場。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與老領導魯玉貴

年過八旬的原宜興紫砂工藝廠老書記魯玉貴,老家在蘇北,于1947年參軍步入革命隊伍,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是一名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殺敵的革命英雄。他曾于1952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國慶閱兵儀式上,接受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檢閱。1979年,魯玉貴從部隊轉業,來到太湖之濱的宜興丁蜀鎮,在國營宜興紫砂工藝廠擔任廠黨委書記一職。脫下軍裝的他,在工作中,以一個革命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著自己和家人,受到了紫砂廠所有職工的擁戴和尊敬。
在他的教育和熏陶下,女兒魯瑛、魯文玲、魯文琴、兒子魯文健先后走上了紫砂創作之路。并且,在紫砂藝術創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女婿張順法、彭耀年也都是著名的紫砂陶藝家。如今,外孫女張燚也已經從事紫砂藝術創作多年。

青年陶藝家張燚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在廠慶活動現場。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與青年陶藝家張燚。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也受邀參加“宜興紫砂工藝廠60周年廠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桂珍與青年陶藝家張燚。

前來參加慶祝活動的老藝術家們,左起:顧紹培、鮑志強、呂堯臣、徐秀棠、徐漢棠、汪寅仙、史俊堂
從最初的合作社,到今天引領紫砂工藝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歷經六十年的薪火相傳、風雨相伴,宜興紫砂工藝廠的輝煌成就凝聚著幾代紫砂人的堅守與嘔心瀝血,他們同紫砂廠同甘苦、共命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靈巧的雙手,為宜興紫砂的傳承、繁榮與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