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正在江蘇的宜興,這座著名的中國陶都目前可謂風聲鶴唳,幾乎所有的紫砂壺制作大師面對我們的采訪都噤若寒蟬,有消息說,當地政府已經下了禁口令,明令所有的采訪都必須通過當地宣傳部門的審查與安排———顯然,地方政府不打算因問責而開罪CCTV這樣的威權機構,盡管一個月前它的報道把紫砂業推到幾近滅頂的邊緣———江西的一位朋友在今天給我發的一條短信內容是:聽說宜興人自己都不用紫砂壺泡茶。我回答說:這肯定是謠言,因為我在這兒走訪的每一位宜興人都是用紫砂壺泡茶待客。
類似我朋友這樣的以訛傳訛,目前泛濫于市。
(一)
我注意到了此次“紫砂事件”中工商和質檢兩大部門的雙雙缺位。
說實話,我也認為由中國家電協會與中國陶瓷協會來撇清紫砂制品是否有毒是不恰當的,難逃“護犢子”之嫌。中國的行業協會非常怪異地沒有將自己定位于NGO,而是毫不見外地自比“一級組織”,本來應該是市場經濟產物的行業協會,本質上卻是計劃經濟的遺老遺少,把自己放在一個尷尬的“二政府”的位置上。
所以才會有“尷尬人偏遇尷尬事”。
按理說,“紫砂事件”一露頭,這兩大協會該做的事兒,不是直接跳出來“護犢子”,而是督請工商、質檢這類行政執法機構出來,從權威部門討要說法,然后,在根據權威部門的結論采取措施,該維權的維權,該清理門戶的清理門戶……
比如“紫砂事件”,首先請權威檢測機構拿出涉嫌產品的質檢結果(這應該是件不太難做到的事),如果質檢部門說真有問題存在,啟動內部純潔機制,將行業內的害群之馬“逐出山門”;如果檢測結果表明紫砂蒙冤,那就可以由協會出面向責任機構(比如CCTV)討要說法,或訟之于公堂,或和解于庭外。
遺憾的是,兩大協會選擇了錯誤的做法,讓自己頃刻間由有理翻盤為無理。
網上輿情顯示,他們的結果一出來,不僅沒有起到“水露石出”的效果,反而激起“欲蓋彌彰”的狐疑。
該行使職權的不作為,不該作為的跳出來聲嘶力竭擺大人譜,拿著雞毛的人在這里捶胸頓足,令箭在握的卻一邊袖手旁觀,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拆爛污”,是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弊政的惡行與惡果,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殘留,是市場化社會的反動。
政府應該明白自己的職能之一,就是制定一套確保市場競爭有序和公平的游戲規則,引導市場達到相應的供求平衡狀態,而同時這種供求平衡是通過市場上的優勝劣汰來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說白了,政府應該致力于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而不是直接介入甚至干涉某一具體的經濟行為。
這種觀點應該說不是很新鮮,但是很正確。
(二)
很多年前,《中華工商時報》曾經聯合北京電視臺搞了一檔“維權實驗室”,形式不復雜,每周一次,派人從市場隨機采購某一類產品的N種,送交權威檢測機構當場測定,當場出結果,全程紀錄,全程公證,是真正的公開、公正……
結果可想而知,節目大受歡迎。
我依稀記得有一期關于VCD質量檢測的,里面涉及韓國的三星產品,三星公關人員在得到消息后,搶在節目播出和報紙刊登結果前實施公關,但新聞機構頂住了壓力,還是把真實的結果公之于眾,三星產品其實在那次質檢中獨占鰲頭,他們隨后將原本計劃用來公關的錢拿來做廣告。
這一故事表明,只要能真正公開、公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應該都不會差到哪兒去。
可現在的現實是,公器私用泛濫,新聞機構手持大棒成剪徑的強人,管理部門一手遮天儼然收保護費的老大。本次“紫砂事件”中,斗法的一直是這兩個機構,企業這個真正的主角,最后其實只有“打落牙齒往肚子里吞”般的無奈與無語。
宜興有紫砂壺大師很明確地告訴我,不接受采訪是“不愿意陪你們玩”。
我在工作中常遇這樣的尷尬,總有人問我:你的報道收不收費?不管我費不費口舌,對方最后總歸是將信將疑。某些人的不良行徑,不僅摧毀了這個行業應有的尊嚴與體面,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民眾對言路的信任與支持。這是當下一個很糟糕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