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成為不做假古董的第二個理由。
宜興的紫砂壺制作,在注重實用性的背景,包括制作者個人修養的基礎上,就這樣形成了一套規則:制作者需要從頭到尾個人完成一把壺;好壺的技術細節要求盡善盡美;而壺的線條和造型需要遵循傳統——不到火候的新造型完全沒人問津;而壺的氣質一定要雄厚大方,和幾百年流傳的氣質毫無區別,一般說法是,花哨的東西不耐看。
這種制作規程,使得宜興的紫砂制作在最近幾十年來,越來越成為一個個小手工業的作坊。再怎么出名的大師,也沒有說開設工廠批量生產紫砂壺的,越優秀的制作者越限制產量,一個工藝美術大師要是一年做上百個作品,還有那種廣告上經常出現的限量幾千套的說法,在宜興真正埋頭做活的紫砂壺界,基本上是笑談。
李昌鴻夫婦和他的4個子女全部從事紫砂壺制作,可是他們的公司也只是一幢小樓,沒有規模而言,他的妻子、江蘇省的工藝美術大師沈遽華在那里制作,70多歲的老太太也是顧景舟的徒弟,她說自己現在每天不停地工作,因為訂她的壺的人實在太多,可是,每個月的產量,也僅僅是四到五個。
看她工作,實在需要耐心,老太太在做一把壺的壺蓋,這把壺名字叫“華貴壺”,是她和丈夫50多歲的時候設計出來的樣式,盡管一輩子已經做過多把同樣的壺了,現在的制作還是很細致。一個蓋扭,已經做了三天,還是沒有完工。那蓋扭一天仔細地修下來,可是老太太還是怎么看都不滿意,于是放在保持濕潤的槽缸中,第二天拿出來再做。“要多少天才能做完?”“不一定,我師傅教育我們,一天要能做十把,但是也要十天才做一把。”
到了最后,一把好壺不再講究細節的完美了,而是講究氣質,這種氣質,不到一定的火候,怎么也不能做好。沈遽華說,她算是同代人出活比較多的,很多人,現在一年只做幾把壺,號稱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最有精氣神的東西,也就是因為這樣,好的作品的價格才逐年攀升。
目前最流行的紫砂壺,還是文人氣質的東西。李昌鴻告訴我們:其實紫砂壺分三類,一類是文人氣息的,一類是清代流行過鑲嵌金玉的,還有一類,就是花貨,以大師蔣蓉的作品為代表作。“不過近年來,后兩種中的優秀作品越來越少,第一類大行其道,文人氣越重,東西越受重視。”顧大師那把拍賣品上,就有吳湖帆的字,還有江寒仃的畫,三者相得益彰。
李昌鴻也整日在壺上刻字,“這樣的壺別人覺得有收藏價值”。
而文人氣息的壺的流行,又從另一方面限制了壺的批量化生產。從90年代開始,不時有“時政壺”陣陣流行,比如奧運會時期的鳥巢壺,刻有百名將軍姓名的將軍壺,現在還有添上世博會符號的世博壺,可是,在多數壺友看來,這種壺還是不夠耐看,不符合紫砂玩家的審美標準,只是一時好玩而已。
拒絕流水線,拒絕胡亂、沒有火候的創新,反過來又使紫砂壺的生產格式更加傳統化:一個桌臺,一個人,一套工具,一段默默無聞的時日,才能出現一把好壺,作坊制度理所當然地鞏固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