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制度與定價體系
在宜興,總能碰見人回憶起顧景舟大師,通常的故事是這樣的:“最困難的那幾年,顧大師自己挑個擔子上街,上面全是紫砂壺,說,買一個吧,換點米就夠了。”
不過也有紫砂壺界的人堅決反對這個故事,說顧大師一生作品有限,根本不至于沿街叫賣,編出這個故事的人,是想進一步騙你入局。“很可能接下來就告訴你,他家長輩怎么無意中買了把壺,這壺現在就在家中,然后問你想不想買。”不過,這個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說明了一個問題:在很長的年代里,紫砂壺僅僅是作為一般的生活用品出售的,不管是大師作品還是學徒工的作品。
李昌鴻說:那時候根本不允許大家在自己作品上署名。由廠里統一定價出售:大師做的壺可能貴一點,也就是十幾元,一般的,幾毛錢。80年代,香港的收藏家羅桂詳來到宜興,他想請紫砂廠的員工做一批作品參加香港的亞洲藝術節。李昌鴻說,那是解放后真正體現紫砂壺價值的第一筆訂單。“羅先生的貢獻很大,他把從前作為產品的紫砂壺性質改變了,變成了工藝品,我們可以在壺里面打上名字了。”
那次訂單,顧大師那批前輩的作品,是1000元左右的價格;而他們這幾個大弟子的作品,價格是老師的一半,而不知名的后輩的精心之作,也賣到了30元左右,“這使我們覺得,原來我們的勞動有這么高的價值”。
雖然還是集體企業,可是,紫砂壺的生產形式徹底改變了,突出名人名作,羅桂詳之后,是四家香港的貿易公司輪番上陣,他們有的是通過廣交會的窗口認識了宜興紫砂,有的是通過羅桂詳的香港展覽認識到了紫砂壺的珍貴,都跑到宜興搶貨。因為大家競爭,后來規定,一家公司的代表在宜興只能待20天,四家輪流,根據外事紀律,當時唯一的對外窗口就是紫砂廠。李昌鴻說:“那時候我們不知道,其實他們是做轉口貿易,把我們的茶壺再售往臺灣。”
就這樣,早在30年前的銷售上,宜興的紫砂壺就開始走上了隱秘而競爭的渠道,這也導致了直到今天,宜興紫砂的銷售還是與其他任何產品都不同,始終不夠明朗化。
80年代是紫砂壺的第一次高峰;臺灣紫砂界的熱鬧,使宜興紫砂壺在1993年的時候價格又到了頂點。“那時候幾萬元一把壺不稀奇。”不久后臺灣經濟的衰退使紫砂壺價格下降,不過到了2003年,大陸的消費群體增加,宜興紫砂再次穩步上升,超過了1993年的那次價格不少。
因為全部是個體之作,所以紫砂壺的定價就是個糊涂賬了。目前的行情是,國家級大師的作品一般是十幾萬元,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一般是幾萬到十幾萬元,再往下的工藝美術師,價格由幾千到上萬元不等,依此類推,定價體系基本如此,可是,就是因為是個體作品,所以這種體系又極其不工整。
收藏者衛江安說:“事實上,沒有可能成立一個清晰的定價體系,比如說把工藝美術師這級的統一定價為多少,因為就算是同一級別,作品好壞也千差萬別,各人成長空間也千差萬別,所以,只能看購買者的眼力了。”再者,說不定有人根本不加入評級體系,但是也做得一手好壺。“那更是需要購買者有自己的判斷體系了。”
衛江安是地道的宜興人,本來不懂紫砂,他90年代去國外招商,碰到幾個臺灣地區人和他滔滔不絕談紫砂,可他知道的還不如別人多。2003年,紫砂行情再度上漲,使他意識到,宜興的紫砂壺是個寶貝,應該大力弘揚。于是,他成立了宜興紫砂研究院,加入到紫砂收藏大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