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杭鐵路宜興段考古出土東晉時期地產青瓷,為“陽羨青瓷”增添了很好的實物注釋。記者從寧杭鐵路考古一線獲悉:去年5月至今,江蘇省三個考古小組已在宜興紫云山北麓一帶,發現了25座六朝(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出土了一批“陽羨青瓷”;從這批青瓷的胎質推斷,宜興紫砂獨有的“紫砂土”在六朝時期就開始普遍利用。
“紫砂土”是宜興特產,因透氣而不滲出水,被古人稱為“珠玉”?,F在人們一提起紫砂土就會想到宜興紫砂。宜興紫砂傳說始于宋代,但至今沒有強有力的考古支持,因此考古界通常認為宜興紫砂始于明代。所以,一般認為宜興紫砂土的普遍開發利用從明代始。但這次從宜興出土的一批地產六朝青瓷看,宜興人對紫砂土的利用至少從六朝時期就開始了。
無錫市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劉寶山告訴記者,從新發現的25座墓葬出土的地產青瓷看,大多數器物為半施釉瓷器,從其露胎看,其原料為紫砂土和白土混合而成,可見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紫砂土就已被宜興人普遍開發利用。并由此推斷,青瓷作為宜興地區最早的傳統手工業制品,與紫砂陶之間應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宜興青瓷的特點是釉色青中泛黃,極少見到純正的青色,胎質相對比較疏松,胎釉結合較差,釉色易脫落。出現這些特色,是否與原料中含有透氣性較強的紫砂土有關?專家認為,很可能存在一定關聯,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論證。
寧杭鐵路宜興段同時還有兩大考古新發現。一是發現三座奇怪的“墓上窯”。這次考古組在宜興新街地區陸平村、百合村范圍內,發現三座春秋石室土墩墓,令人驚訝的是,三座墓之上竟還有三座形制完全相同的窯址??脊湃藛T從窯址的包含物初步推斷,年代應當與墓葬同時代或時代相近,具體年代仍有待作碳十四鑒定。為何會出現如此奇怪的同時期的“墓上窯”現象呢?考古人員推斷,可能與當時的喪葬習俗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二是新發現宜興首座明代骨灰葬。還是在陸平村,考古人員發現一處留存完整的明代墓葬,主墓為一座明代磚飾墓,但陪葬的是兩個骨灰葬。考古人員稱,對于這種形式的骨灰葬,考古發現極少,尤其宜興地區明清墓葬都以土葬為主,發現兩個陪葬的骨灰葬還屬首次。據悉,過去一般只有僧人采用骨灰葬,這次在宜興發現的骨灰葬,很可能與陪葬者的宗教信仰有關。
據悉,對于這兩個考古發現,宜興文物部門有意進行遷移保護。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