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銷紫砂花貨
外銷紫砂壺是指銷往國外的紫砂壺。清代時,有專為出口東南亞各國制作的紫砂壺。早在明朝末年,葡萄牙的東印度公司就大量販運中國茶葉到西歐,同時少量的紫砂器傳到了荷蘭,引起了歐洲人的強烈興趣,他們稱之為“紅色瓷器”,“朱泥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古董商人紛紛來我國搜羅文物,紫砂器也在其中,于是很多紫砂藝人紛紛生產(chǎn)仿古器形,工藝水平雖不如從前,卻在國外擴大了市場。紫砂在歐洲各國的名字叫YIXING,也就是宜興的音譯。紫砂壺到了歐洲,最初確實是被當作高檔茶具使用的,但是漸漸地脫離了實用,而變成一種陳設(shè)品,以其獨特的“中國品位”在櫥柜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日本早在江戶時代末期,紫砂壺就已經(jīng)傳入,其中有刻有“惠孟臣”和“陳鳴遠”款的。明治年間,日本常滑陶公曾聘請?zhí)K州籍紫砂藝人金士恒去日本傳授技藝。日本學者奧蘭田收藏中國名壺32件,其中紫砂壺29件,并與1874年編纂《茗壺圖錄》,刊行于世。紫砂花盆也于乾隆年間開始傳入日本。清代外銷的紫砂壺,在泥料的選配和造型方面變化多樣,但絕大多數(shù)出于對實用性的考量,造型比較古樸,出水順暢。其多以朱泥制作,常加以貼花、鏤空、泥繪等手法,這也成為了其區(qū)別于一般紫砂壺的最重要的三大技法。在去年北京的春拍中,就有一件朱泥鏤空貼花梅報春紋壺,估價4萬至5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近7萬元。壺蓋與壺身以鏤空形式雕刻梅報春圖,蓋鈕立塑梅干與蓋面梅樹相連,壺身上下飾以螭龍圖案相互呼應(yīng),工藝復雜。壺柄、蓋鈕、壺流皆以鎏金鏈條相連,更顯富貴華麗之氣。另外還有專為出口東南亞各國制作的紫砂壺,如泰國拉瑪五世(光緒年間),曾向宜興定制過一批紫砂壺,現(xiàn)仍有一部分保存在泰國。清光緒年間,更有大量紫砂器銷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