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藝術定價究竟由誰說了算?是否可以為紫砂藝術建立統一的定價標準?紫砂經紀人制度是否必要?本報報道的《紫砂定價權該由誰掌控?》于11月18日見報后,被數十家網站轉載,引起業內人士密切關注。圍繞著“定價”這個核心話題,他們紛紛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容量定價法被指“行不通”
隨著紫砂壺行情的火熱,如何為紫砂定價的話題便不絕于耳,不少業內人士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曾經有專家給出“容量定價法”,認為可以依照紫砂壺容量的大小來制定價格范疇,例如紫砂作品分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等幾個檔次,然后結合紫砂作品的數量、藝術特點、作者等因素,判斷出最終價格。然而多位紫砂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并不認可這種定價方式。
資深紫砂壺藏家朱銀木表示,“容量定價法”僅適用于同一作者的不同紫砂壺作品,或者是處于同一藝術水準的不同紫砂壺作品。在這個前提條件下,有可能為同等大小的紫砂壺定出相對合理的價格范疇,也有可能相對大容量的紫砂壺價值更高。
“問題在于,如果是不同水準、不同作者的紫砂壺,這一標準很難行得通,有時根本就無法比較。”朱銀木表示,更何況哪些作品屬于同一藝術水準,本身還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中國藝術研究院紫砂藝術教授堵江華表示,紫砂壺容量大小可以作為評價標準之一,但要成為鑒定紫砂壺的普遍標準,并不合適。他表示,例如一把芝麻大的袖珍小壺價值往往超越很多大壺,因為前者藝術難度更大;而即便都是顧景舟大師的壺,其制作的大壺并不一定比小壺價值高,紫砂壺的價值最終還是由多種因素決定。
宜興知名紫砂藝術家張子威也反對“容量定價法”,他表示,目前紫砂藝術沒有十分合適的普遍評價標準,紫砂愛好者還是要注重紫砂作品的內在文化內涵,而且要依照個人的喜好選擇藏品。
職稱定價備受質疑
隨著紫砂壺在拍賣市場上的大熱,名家大作成為市場追逐熱點,在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初入紫砂收藏圈的藏家對掛有“高級工藝美術師”等職稱的紫砂制作者十分信任,認為這是國家認可的標準,職稱也就堂而皇之地成為一塊“金字招牌”。
對此,張子威指出,切勿盲目迷信所謂的“高級工藝美術師”,小心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向記者表示,如今,紫砂從業者良莠不齊,不少從業者并沒有將心思放在如何提高技藝上,而是一味地追求高職稱,然后利用自己的高職稱,將原本價值不高的作品賣出高價。
朱銀木也對這種現象表示擔憂,如今所謂的“高級工藝美術師”已經開始泛濫,收藏者必須擦亮雙眼。
目前在紫砂制作領域,職稱分為工藝美術員、助理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員級工藝美術師。張子威表示,數十年前自己工藝美術員職稱的時候,人數稀少,把關嚴格,如今在宜興拿著工藝美術員職稱的紫砂制作者就超過千人,其中有多少真正符合標準,難以捉摸。
“所以,購買紫砂壺,不要被所謂的稱號蒙蔽,一定要看作品本身!”張子威向記者強調。
堵江華則看好職稱給予紫砂行業帶來的規范性。他認為,不可否認存在部分名不副實的所謂的“大師”,但這套職稱畢竟是可以用來規范行業的一套有效的體系。
“在紫砂行業沒有任何權威、公信的標準的前提下,職稱好歹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我們要承認的。”堵江華表示。
經紀人制度難以開展
有業內人士曾經提出過一個“大膽”的想法——借鑒畫廊在書畫界的作用,建立紫砂經紀人制度。現在的紫砂市場缺乏經紀人中間環節,市場和紫砂制作者是直接對接的。政府應該組建相關的紫砂經紀人培訓認定機構,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這是不現實的。”朱銀木干脆否定,經紀人制度在紫砂領域并不可行。他認為,建立規范的一級市場是當務之急,但紫砂不同于書畫,它的特性導致類似于畫廊作用的經紀人制度在紫砂領域會寸步難行。
他向記者解釋,書畫作品之所以會有畫廊這樣的一級市場,就在于書畫有惟一性,每張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但紫砂壺可以依照同一個款式做數把一模一樣的作品。
“這會導致經紀人之間的惡性競爭。”朱銀木表示,往往作者不可能把所有作品委托給一家經紀人,但是如果作者把數把一模一樣的作品托給不同的經紀人,那勢必造成經紀人之間的惡性競價,最終導致的問題是市場的混亂。
朱銀木表示,他更推崇建立紫砂藝術銷售品牌店鋪,來充當經紀人角色。
堵江華卻對紫砂經紀人制度表示鼓勵,他認為,在紫砂制作者和市場之間建立一套紫砂經紀人制度,有助于讓紫砂藝人能夠安心地提高自己的創作水準,同時也能讓市場上的消費者和紫砂愛好者買到真正的好紫砂作品。
“不排除經紀人制度會導致競爭,引發市場混亂的現象,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要鼓勵規范的經紀人制度引入紫砂領域。”堵江華表示。
泥料仍是消費者關注焦點
莫要陷入紫砂“泥潭”,在紫砂領域,有專家認為泥料并不是評價紫砂作品的核心因素,相對于某些大師名作,泥料在其中的作用甚至都可以忽略掉。
但記者在采訪部分收藏者時發現,不少紫砂壺愛好者仍然將泥料作為鑒定紫砂的重要標準之一。擁有數十年紫砂壺收藏經驗的符先生強調,想要接觸紫砂藝術,首先要從了解紫砂的泥料開始,真正玩紫砂的收藏者,要大量地閱讀有關紫砂泥料的資料,親自接觸各類紫砂泥料,直到能夠大致辨別不同紫砂泥料的特性。
“尤其是對于初入門者,一般會從價格低的紫砂壺買起,這就會遇到不少低價格紫砂壺作品會使用不純正的紫砂材料。”符先生表示,此前媒體曝光的紫砂壺化工料事件雖然讓不少無良商家元氣大傷,但這種現象還是存在。此外,低價格紫砂壺還存在作者在純正的紫砂泥料里添加了其他材質的現象。
符先生表示,雖然這些紫砂壺價格低,但消費者大量購買、品玩,不僅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長此以往,還會影響自己對于紫砂藝術的評判。
堵江華則認為,如果紫砂愛好者要避免在泥料方面上當受騙,最好選擇價格相對高點的紫砂作品。他解釋,一把價格中上的紫砂壺一般會在工藝和理念上做足功夫,這就迫使紫砂制作者選用好的泥料去制作,因為他們也舍不得把自己的優秀工藝浪費在低等的泥料上。
藝術價值是首要因素
經歷不少爭論之后,紫砂定價權究竟由誰掌握?不少人士異口同聲:紫砂作品自身的品質。但對于在紫砂領域建立一套量化的標準,業內人士大多不看好。
張子威認為,紫砂作品的首要考慮因素在于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與內涵,有可能一把大師的作品平淡無奇,而一把年輕制作者的作品反而因創新的文化內涵而獲得青睞,不以“大師”論紫砂,而以“品質”定勝負。
朱銀木表示,紫砂的工藝要放在第一位,因為人們接觸紫砂作品,第一眼就是看它自身的工藝美,然后從工藝美延伸到文化內涵,工藝美和文化美相輔相成。
在堵江華看來,紫砂和所有的藝術一樣,不是完全能夠量化統計,然后分辨出三六九等。這需要結合多種因素,就紫砂壺的鑒賞而言,其器型、用料、工藝、裝飾、文化內涵都要考慮;就收藏者自身而言,其個人喜好、紫砂知識完備程度、收藏理念等都會影響到紫砂收藏。
符先生則向新入紫砂領域的人建議,不要盲目地大量購買紫砂壺,而是先飽覽各種有關的紫砂知識,然后多找業內人士聊天、交流,有機會可以深入宜興訪問,在這個過程中體會紫砂的魅力所在。
朱銀木向記者表示,在今年秋拍中,明顯可以看出紫砂壺拍賣的熱度沒有之前那么高了,在成交價格和成交量上都有所下降,這是一件好事。這反映出在經歷過一段火熱后,很多投資人、紫砂愛好者都更加理性地看待紫砂藝術的魅力所在,不盲目競拍、不用熱錢追捧,惟有如此,才能讓紫砂市場保持良好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