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紫砂壺以黑馬姿態從小眾收藏中脫穎而出,就再沒有離開藏家的視線,大有藝術品拍賣必有紫砂專場,紫砂專場必是顧景舟領銜的架勢。今年秋季拍賣緩緩落幕,在多個紫砂專場中,顧景舟的作品一如既往被奉為上品。究竟其作品因何得到圈內人認可?是拍賣公司為市場效應貼名人標簽,還是物有所值,價值回歸?其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昔日五毛錢小物件
今朝拍場過千萬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紫砂壺只是作為飲茶器具在內地市場流通,如今紫砂界公認的一代宗師顧景舟所制的一把普通商品壺,當時售價也不過5角錢。”玩壺數十年的藏家張瑤涵對現在的紫砂壺價格很是感慨。
嘉德2011秋拍 “紫泥春華——近現代紫砂臻品”專場總成交為7042萬元,成交率88%。顧景舟“上新橋壺”,終以517萬元成交。同為顧景舟作品的“提梁茶具套組”以471.5萬元成交;“四方抽角三件組茶具”以460萬元成交。另外,汪寅仙“金秋南瓜壺”拍出460萬元;何道洪“春華組合茶具”356.5萬元。
北京匡時(微博)2011秋拍紫砂專場,其中顧景舟的“茄段壺”在拍場首次露面就引起眾多買家關注,自330萬元起拍后,一路扶搖直上,最終以747.5萬元成交。整個近現代及當代紫砂專場中,147件紫砂名品總成交額達5604.9萬元,成交率70.06%。
保利今年秋拍紫砂中國當代高端工藝品——紫砂壺專場上,顧景舟“十一頭提梁壺”以1782萬元成交,估價在60萬-80萬元的“盤鐘壺”最終以69萬元成交。另外,顧景舟“矮八方壺”以402萬元成交,“四方回紋竹壺”以460萬元成交。其中,“十一頭提梁壺”在工藝上稱得上是顧景舟的扛鼎之作。顧景舟自己曾評價此壺“是當代紫砂壺中表現出材質美、工藝美、內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五美境界的一絕”。其工藝價值由此可見一斑,早在秋拍開始前,業內人士已有預判,該壺“是一件有沖擊紀錄實力的作品”。
顧景舟作品帶動了紫砂市場的全面升溫,大師壺價格步步攀高已是不爭的事實,盡管秋拍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出現微弱的回調跡象,但藏家乃至業內紫砂經營者依然看好后市。“所謂調整只能是洗掉一些技術、文化含量偏低的,不會動搖精品價格。”藏家張瑤涵分析,“經過調整,精品的市場價格只會更高”。
從匠人到藝術家
顧景舟壺價值在文化
紫砂派系眾多,為何只有顧景舟可稱為“紫砂泰斗”,極獲市場青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的作品就曾創下單件過百萬元紀錄,在當時的書畫市場,只有吳冠中、陳逸飛等領軍人物才有可能達到如此佳績。
有自己紫砂工作室的資深藏家劉殿興這樣解讀顧景舟壺的價值所在,“紫砂的審美不僅僅是做紫砂壺工匠的審美,也是藝術家或者文人的審美,將這種趣味帶到了紫砂里就和民間純粹的制壺有了質的區別。這是顧景舟對紫砂的最大貢獻”。據介紹,顧景舟年輕時,曾應上海郎氏藝苑聘請,仿古作陶,所仿清陳鳴遠款的“龍鳳把嘴壺”和“竹筍小盂”。因技藝高超,竟被當做陳鳴遠的作品為故宮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直到幾十年后他為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紫砂藏品做鑒定時才發現原來是他自己的作品。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顧景舟制壺生涯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因為他接觸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歷代名作都反復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國陶藝的博大精華。“這一經歷是造就今日顧景舟壺價值地位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奠定了他的大師地位。”劉殿興說。
中國嘉德(微博)瓷器工藝品部經理陳林林表示,今年秋拍嘉德在紫砂拍品甄選上偏重文人壺。“紫砂本身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紫砂也因文人的參與更具文化附加值。”顧景舟的作品受人追捧與熱愛,首先與作品本身工藝精湛有關,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顧景舟不僅自身注重人文修養,而且與諸多藝術家、文化名人合作,其許多作品可以稱得上是當代的“文人壺”,作品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還有一個因素也不能不考慮,“顧景舟今日地位的鞏固,其實從某種程度說也是因為他的徒弟都已成名,自然會架高師傅的地位,比如徐漢棠、高海庚等”。不可否認,顧景舟對制壺工藝和流程的細化、紫砂文化的理解、紫砂壺的鑒賞方面都有研究,將紫砂從實用的商品提升到了藝術美學層面。
顧景舟穩居高位,其藝術市場的地位能否被復制?今年匡時紫砂專場上的黑馬何道洪所作“大涵壺”與“三色松竹梅提梁”分別以782萬元和770.5萬元成交,不僅成為該專場的冠亞軍,而且紛紛打破其作品之前的拍賣紀錄,成為如今何道洪最貴的兩件作品。此外,何道洪的“三色綠梅”以408.25萬元成交、納洪智“提梁壺”也取得207萬元的成交價。
“紫砂的生命在于人文與藝術的結合,更在于其獨有的適用性。”傅鋼對紫砂壺的收藏向來主張看壺說話,收藏紫砂器,主要看重泥料、做工、韻味、窯燒,很少看作者。“因為作者的信息往往會助長市場炒作的風氣。”傅鋼說。
行情延續
老壺更有升值空間
“從目前的市場看,現當代大師壺已經達到一個價值高位,且征集不易。而老壺價格偏低,因此傳是今年首推的紫砂專場率先將征集重點放在老壺上。”北京傳是瓷雜部經理沈斌表示,在傳是首推的宜興紫砂專場,匯集了近現代紫砂名家的作品。近代名家包括邵大亨,江案卿、王東石等。其中邵大亨是清朝嘉慶年間的制壺大家,是繼陳鳴遠之后的一位大師,做壺以簡練著稱。
2011秋拍嘉德的“紫泥清心——宜陶古器遺珍”古代紫砂專場總成交額達到2433萬元。其中,海外回流的楊彭年制“‘桑連理館’款紫泥扁石壺”以195萬元成交。該壺被藏家評為“文人壺之圭臬”,且流傳有序,經民國上海收藏大家龐元濟珍藏,并著錄于龐氏自錄藏品集《虛齋名陶錄》。北京匡時秋拍古代紫砂器專場總成交額達2123萬元。其中,清“乾隆描金山水詩文四方壺”,從180萬元的起拍價開始,拍價一路扶搖直上,經過多輪的競價,最終以356.5萬元成交。清中期的兩件作品,“段泥彩繪花鳥湖石圖筆筒”及楊彭年、錢杜合作的“合歡壺”分別以264.5萬元和212.75萬元成交。
北京匡時當代工藝品部經理楊琣認為,目前市場中新壺市場價格遠遠領先于老壺的價格,主要原因是老壺鑒定門檻較高。一些業內藏家、資深行家也反映,老壺無論從審美價值、歷史價值以及應該有的價格來看,都應該比新壺高。如邵大亨是顧景舟最推崇的大師,而其所制壺的價格現在只是顧景舟的1/3,從數量上來說,邵大亨的壺是顧景舟的幾十分之一,量非常少,這對老壺的出處來源要求更高。有時候東西很好,但是沒有清晰的流傳來源,藏家多不敢出手。
“老壺真偽鑒定絕對是一道門檻。”張瑤涵表示,很多人認為,越老的泥壺,造型、制工、泥色越完美,實際上,明清老壺,從總體上說,泥料的質地和技藝功夫,是“明”不如“清”。此外,民國時期,仿古之風盛行,因此,那時流出許多明清老壺仿品,由于年代已久有些則“以假亂真”,鑒別難度阻礙了其市場的發展。
商報記者 姜琳琳
相關鏈接
顧景舟做了多少把壺?
對于顧景舟壺的存世量,業內素有爭議,德義齋主人傅鋼表示,顧景舟早年迫于生計曾經做過很多壺,甚至有一天就做過20把,但早期作品多沒有落顧景舟的款,而是商家委托所做。后期得到認可后,其制壺數量顯著下降,“但一般也會一式三把,由此推斷,盡管沒有可靠的數據,但存世量應該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