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證券·張小北淘古記8
小北喜茶,生意冷清時,常在工作室自沏自飲,圖個清靜快活。話說這天,小北正忙著品茗,門鈴響了,是常客馬大嘴。
“瞧北哥這日子過得真是賽神仙,羨煞小弟也。”馬大嘴邊打趣邊往屋里擠,“打小算命先生就說我腳板有痣,一生都得東顛西跑,還真是說對了,我真是勞碌命,比不得北哥啊。”
“切,就我這還神仙呢,愁仙還差不多,這生意要再不開張,我很快要學習圣人顏回,吃碗稀飯不飽再吞碗水了。”
“沒跟你借錢,哭啥窮。”賓主落座,大嘴端起茶海上那只紫砂壺,左看右瞅,問到:“北哥,你這壺不錯啊,哪整的?”
“那是我一江蘇朋友送的。上次我過去辦貨,特地還跟著去宜興轉了兩天,現在我啊,還真像古人說的,不可一日無此君咯。”
“哎呀,那今天我真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了啊。”
“怎講?"
資源“稀缺”:囤泥年賺上百萬
“最近我這兒正好有個朋友找我打聽這紫砂,他想收幾把好壺。據他說,目前這紫砂壺的行情是一天一個價,發瘋似的往上躥,所以他也想跟一票。北哥既然去取過真經了,要不今天也給叨叨?我也學兩招。”
小北接話道:“那你今天算來對了,這回去宜興,著實長了見識。”
“北哥給說說,這投資紫砂壺有什么門道?是不是也跟咱們玩瓷一樣,處處是陷阱啊?”
“說對了!反正你記住了,越是市場追捧的東西,越是機關重重。有句話說得好,人多的地方就是江湖了。不把這其中的門道摸清就貿然下手,一定交學費。”
小北拿起茶海上的紫砂壺,托在手上接著說到,“這紫砂壺不比瓷器,有好些個誤區先要認識清楚。”
“首先一個就是稀缺性的問題。為什么現在紫砂壺這么貴?大家都說這宜興丁蜀鎮黃龍山的紫砂礦快給挖空了,所以這價格能不漲嗎?但實際情況怎樣呢?其實,目前這黃龍山的確是停了礦,但那也是當地政府為了調控紫砂產業熱度的權宜之計。這就跟茅臺酒、中華煙的適量限產是一個道理,并不純是資源斷檔的原因。而且還有一點也要注意咯,前十幾二十年,那些流通到市面上的礦泥,還多得是呢。我這次去宜興,就有幸去了幾家囤泥的商家參觀,那紫砂礦石堆得都像小山似的。據當事人估算,當地這些囤起來的泥料就按目前這種制壺的消費速度,至少還可以維持十幾年以上。你說說,這十幾年下來還能產多少壺啊。所以說這鼓噪出來的所謂稀缺性,怎么看都像是個概念的炒作。”
小北呷了口茶,抹了抹嘴巴說,“不過,囤泥也真是一個導致上漲的因素。這些商家現在都惜售了,一般情況下根本不往外大量賣泥料。好些囤泥的商家本身就是制壺戶,泥料就自家用用,其他的全堆在那里等著升值。據說有幾個囤泥的大戶,前些年是當地混得最慘的,就靠倒騰泥料賺點小錢,現在可就大不同了,隨著礦口關張,這些人搖身一變成爺了,每年光手上囤泥的溢價就可以賺上百萬,真算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還有一個很普遍的錯誤概念也要拎清,就是泥料本身的價值問題。一般這好壺用好泥,好泥價格貴,所以壺也就應該貴,大家都心照不宣按這個邏輯來說事。其實呢,據當地制壺的人自己說,這好泥差泥是有所區別,但具體用到一把壺的泥料上講,好泥和差泥的價差往往也就幾十塊上百塊而已,哪有吹得那么邪乎!”
名人難求:市面無貨“助工”走俏
“這里面的學問不小啊!”大嘴嘖嘖道。
“還有更大的學問呢。現在投資紫砂壺的玩家,買貨首先看的不是做工和泥料,也不是年代,第一考慮的是作者的名頭。”小北接著說。
“這其實跟現代藝術品的投資是一樣的。比如書畫,一個名頭不大的畫家就算畫工和畫意再好,市場也不一定認你;你畫一百張,也趕不上齊白石張大千隨手涂鴉的一張。說到這個名頭啊,真不得不說是紫砂收藏中的無奈。現在但凡掛個工藝師職稱名頭的,不管作品的內在價值如何,統統可以賣出一個好價格。下次有機會你也去宜興看看,那些有個體面職稱的制壺師,住的那可都是大別墅,院子里有山有水的。如果不是朋友介紹的,你想找他買把壺,門都別想進;就算是一般朋友介紹來的,你就挑些幾千塊一把的壺,人家都覺得你寒磣,根本都沒精神搭理你。你以為有錢了,去了就能收到好壺啊,門也沒有,別說"國大師"、"紫砂名人"這種大名頭的,就算一個"省高工"、"市高工"的作品,你都不知道去哪里買去。”
“難道市面上見不到他們的作品嗎?”大嘴嘴張得大大的,一臉詫異。
“"國大師"和"名人"這種名頭的作品,市面上肯定是見不到的,這些人根本不缺錢,不會再為了賺錢而去制壺了。一年做個幾把,要么是自己做著玩的,要么就是人情債還一還。偶爾有幾把面市,你這邊還沒有燒出來,那邊就給打破頭的一幫人給預訂走了。好些個大師的作品,預訂都排到十年后去了,哪里輪得到普通人染指,除非捧著一坨錢自個去拍賣會拍去。省高工市高工這樣名頭的作品,市場上倒是有,但很貴,最便宜的作品也得以萬元計了。所以現在不少實力有限的玩家買壺,都是在賭壺,專門收一些價格相對便宜的國家級助工的壺,賭這些人日后能出人頭地成為大師,但要知道,這國家級助工,人數可就太多了,而且每年還在新增,這上千號人,你哪里知道哪位以后會成為大師啊?要論起來,這比炒股還難了,上市公司起碼還有投資報告或財務報表可以給你分析分析呢。”
“那眼力好的玩家總可以發現有潛力的助工吧?”大嘴追問道。
“問得好!不過你可知道,這助工升工藝師或是工藝師升高工,并不是完全憑藝術實力呢,講究"綜合實力"。其實只要自己會經營,助工也照樣能發大財。有的助工跟海外玩家有特殊通道,出來的產品根本不走國內而是走外銷,外面有人自然會把他們包裝成國內紫砂界的未來之星。怎么包裝呢?捷徑之一是參加各種比賽的同時積極出資贊助賽事啊,這能不獲獎嗎?多參加幾回,什么最有潛力青年工藝師、紫砂明日之星、新人獎優秀獎啥的,還能少了贊助人的?東西好不好賣,拿捏在當地的主要采購商手里,這要是兩廂勾兌到位,烏雞就能立馬變鳳凰。”
返璞歸真:紫砂玩壺金科玉律
“聽北哥這么一說,看來這紫砂不好玩啊?”大嘴一臉失望。
“也不是這么說,這樣吧,我總結三條原則給你。第一,與其追價格奇高的當代作品,倒不如留心清代和民國期間那些包漿和品相完美又有古拙氣的老壺。紫砂壺并不完全等同于現代工藝品,它畢竟創燒于明末,到現在也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傳承了。所以,目前市場只追捧近現代的作品,的確是短視行為。明代的我們暫且不說,畢竟存世量小,就目前存世的清代紫砂壺,還是數量龐大的,但就是賣不出好價格。老壺賣不過新壺的現實狀況,雖然有工藝和審美上的原因制約,但的確也是扭曲的價值觀。不過這又醞釀了新的市場機會。聽說近兩年,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批專收老壺的投資客,甚至寧愿用價格更貴的新壺去換老壺,可謂有眼光的玩家。”
“這第二嘛,與其盲目去賭一大批助工的壺,倒不如把資金集中起來去收兩三把真正有大名頭的壺。第三,與其收藏當代工藝師一拍腦袋就臆造出來的造型奇特的壺,倒不如踏踏實實地去收藏那些以古為師的仿古壺。”小北說。
“仿古壺?”大嘴認真聽著。
“就是說那壺的造型是經過歷史淘煉仍得以世代相傳的那些款式,比如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按這個傳統思路去收藏,相對比較穩當。你看,我這把壺就叫石瓢式,就是十八式中的第一式!”小北掂著手里的壺,得意洋洋地看著。
“我只知道降龍十八掌,嘿嘿,什么是曼生十八式啊?”
“留個懸念給你,你自個查去,哈哈。”小北樂了。
“切,小樣,俺回家問度娘去。”來源《周末金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