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領風騷的元代瓷器

元代制瓷業是宋,金制瓷業的繼續和發展。元瓷夾在宋和明清兩個制瓷業高峰之間,過渡性十分明顯。一方面,宋、金時期的一些名窯,如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的傳統產品仍在繼續燒造,特別是龍泉,青白系諸窯,由于外銷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鎮又正式燒出了青花,釉里紅,鈷藍釉,銅紅釉,卵白釉等新品種,為它日后成為瓷都奠定了基礎。
元朝統治時期,北方定窯、耀州窯巳經走向衰落,鈞窯和磁州窯則繼續發展。
元代景德鎮成功地燒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紅瓷,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凈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凈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并且標志著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征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青花鳳穿花執壺 高23.5cm,口徑4.7cm,足徑7.3cm,腹徑13cm
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腹一側安有上細下粗的長彎流,另一側有如意形把柄,柄上端安小系。平頂蓋,圓珠鈕。底白釉,無款識。流繪以火云紋,柄有銀錠、寶釵等紋飾,蓋繪菊瓣紋。器身于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圖案,并間以火珠云及竹石紋。

青花麟鳳紋盤 高7.9cm,口徑46.1cm,足徑26.1cm
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圈足。器身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口沿上飾一圈卷草紋,里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的纏枝牡丹6朵,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一周,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云紋。盤外壁為纏枝蓮花6朵。

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高46.1cm,口徑6.2cm,足徑13.4cm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云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云頭紋,內繪牡丹花葉。

青花鴛鴦蓮花紋盤 高7.3cm,口徑46.4cm,足徑29.8cm
盤折沿,16瓣菱花口,盤心坦平,圈足。盤內、外施亮青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內沿面環繞錦紋。內壁飾串枝花一周,6朵仰覆牡丹相間綴于曲折的枝莖上。盤心繪鴛鴦戲蓮主題紋飾,并蒂蓮豎向環置,一對鴛鴦戲于其間。盤外壁亦以串枝牡丹環繞,與內壁紋樣相對應。

景德鎮窯青花牡丹紋罐 元,高27.5cm,口徑20.4cm,足徑19cm
罐直口,短頸,圓肩,斂腹,淺圈足,砂底。內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為飾。口沿為纏枝花,肩部為纏枝蓮花,腹部通景繪纏枝牡丹,近足處為仰蓮瓣紋。

釉里紅高足杯 高9.1cm,口徑7.5cm,足徑3.8cm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塊釉里紅斑,并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釉里紅刻兔紋玉壺春瓶 高20.5cm,口徑6.3cm,足徑6.8cm
瓶撇口,細頸,圓腹,圈足。俗稱“玉壺春瓶”。通體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四道,上腹部暗刻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間,刻花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里紅點睛,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涂抹釉里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施釉里紅。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 高10cm,口徑20.6cm,足徑9.1cm
碗墩式,口微外撇,圈足。通體白地紅花,內外口沿各繪回紋一周,碗內壁為纏枝菊紋,碗心雙圈內飾折枝花卉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足外墻繪回紋一周。
此碗紋飾活潑明快,紅色較艷,無論造型或紋飾構圖都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為元代釉里紅瓷器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