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 通高41cm,口徑15.5cm,足徑18.5cm
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附獅鈕蓋。
絢麗多姿的明代瓷器
明時的景德鎮官民競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鎮”,“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景德鎮真正成了“天下窯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繼承前代技術并發揚光大的種類燒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鎮還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沒落的著名窯場的優秀技藝,并廣采博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創造了許多新的品種、新的造型、新的裝飾,真正是“開創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這些創新,不僅造就了明代景德鎮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輝映千古。
洪武

瓶撇口,細頸,圓腹,平底,圈足。通體釉里紅紋飾:里口沿繪卷枝紋一周,頸部繪蕉葉紋,頸、腹之間繪變形海水、卷枝紋各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松竹梅,襯以山石、芭蕉、靈芝紋。近足處繪蓮瓣紋一周,圈足上亦繪卷枝紋。

壺唇口,細頸,斜肩,碩腹,圈足。壺身作玉壺春瓶式,壺體一側置彎曲細長的壺流,并以一云板形飾件與壺身相連,另一側置曲柄,連接于頸腹之間,柄上端置一小系。壺通體繪釉里紅紋飾,唇口繪回紋一周,頸部分層繪焦葉紋、回紋、纏枝靈芝紋各一周,腹部滿繪纏枝牡丹紋,壺流亦滿飾纏枝花卉,壺柄繪有纏枝梔子花等紋飾,近足處為一周變形蓮瓣紋,足外墻繪卷草紋。足內滿施白釉,無款。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高28.5cm,口徑4.8cm,足徑11.3cm
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寬圈足。通體青花裝飾。肩部繪變形蓮瓣紋,紋內繪朵花。瓶身繪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別為石榴、枇杷、櫻桃、葡萄、荔枝,近足處繪上仰蕉葉紋一周,素底無釉。此瓶是明永樂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這種梅瓶的傳世完整器物不多,十分名貴。
明永樂年間,青花瓷器經過洪武朝短暫的低潮后又迅猛發展,出現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來的第二個高峰。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達到了一個新水平,被稱為青花瓷器的“黃金時期”。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調,呈現出濃艷、凝重、古樸、典雅的藝術風采。由于此時燒制青花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產品呈現出濃艷明亮的藍寶石般色彩,紋飾線條間往往會出現暈散現象,宛如水墨畫在宣紙上所形成的墨暈,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與艷麗的青花相映成趣,產生了非凡的藝術效果。
宣德

洗通體作十瓣菱花式,敞口,淺身,腹壁近直,平底。通體施鮮紅釉,釉面勻凈,色鮮艷。口沿與腹壁花瓣出筋處顯露潔白的胎色,與器身的紅釉相映生輝。底施白釉,無款。

盤敞口,弧壁,圈足。內外均以寶石藍釉為地,并飾白釉魚蓮紋裝飾。盤心在白色圈欄內繪蓮池游魚圖,兩尾游魚潛游于飄浮的水草與盛開的蓮花之間,外壁亦繪蓮池游魚紋,荷蓮與游魚規則地相間排列。足內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