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仿哥窯
自宋迄清,哥窯器在歷代多有仿燒,名曰“仿哥窯”或“哥釉”,官、民窯均有制作,傳世品不乏其數,而且各具本朝特色。
元代《至正直記》所提的元代哥窯器確有其物,但與宋器大不相同,其胎體泛松且色灰黃,釉多呈淺灰白色,釉粗較薄,混濁無光,開裂細小紋片,視之似覺火候不夠。其特征恰如明洪武《格古要論》所稱“成對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睂嵨镆娪诠蕦m博物院所藏傳世品雙戟耳爐,以及明早期墓葬出土的成對器物。
明初仿哥窯瓷與元代雷同,見南京明洪武年間沐英墓出土的哥窯雙貫耳長頸瓶,胎色灰黃,質不堅細,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潤,開細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黃褐釉為飾,器型傾斜欠規整。揚州市博物館也藏有明墓出土的與之相同的成對器物,其釉面同上,頗具南京明故宮、鳳陽明皇陵等處遺存的明初青白瓷磚瓦之風貌。
永樂時期的仿哥窯,胎白輕薄,釉肥潔白光潤,片紋開裂較大,為景德鎮御窯廠的新作品。實物參見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永樂青花蓮瓣紋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窯風格。
宣德時期的仿哥窯器多規整,胎質酥松,色灰黃,釉呈月白灰色,出現大小不等的片紋,釉表雖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皺紋,但與宋代哥窯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皺絕非相同。器底已書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識,器物時代特點明顯。故宮博物院藏有菊瓣式碗、雞心碗。
正統至天順年間的仿哥窯器多為白釉,常有自然開裂紋片。見江蘇省溧水縣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風格。
成化時期,御窯廠的仿哥窯產品比較獨特,習見器少有大件、胎質白細而堅,釉質肥腴晶瑩,光亮鑒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黃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與涂深淺醬黃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極為光亮,有的則無光澤。器底書“大明成化年制”,由于施釉較厚,青花款的透視效果深入釉底,并顯黑、藍之色,有的清晰,有的淺淡隱約。實物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雙貫耳瓜棱瓶、八方高足杯,上海博物館藏撇口小足碗(原為北京之物),首都博物館藏臥足杯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些藏品。1987年,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有花觚、香爐等器。這些發掘品僅是釉肥,卻少見明亮,恐是久受土浸或燒制溫度不夠所致。
嘉靖時期的仿哥窯器物有大有小,形體渾厚欠規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潤現象,釉色有黃、油灰、灰白及淡青。黃釉一般多開大片,灰白釉多開小片,片紋色黑。器口施黃釉或不加色釉,光澤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蘆瓶、梅瓶、香爐、桶爐、象耳爐、盆、洗等,多為傳世品,爐、瓶也見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藝裝飾采用露胎黑鐵色印花獸面、蕉葉紋、耳飾及剔、雕花卉,比較新穎。
萬歷時期的仿哥窯器,一般造型碩大圓渾,器體多呈歪斜狀,工藝粗糙不規范,白胎,胎體較厚或厚薄不一,釉質肥厚、稀薄兼有,開裂片紋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紋者多淡紅。常見器有梅瓶、撇口瓶、膽瓶、壁瓶、薰、爐、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諸葛碗(溫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飾醬黃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窯青花,或加赭、白色為圖案紋飾。款識有“萬歷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制”、“?!?、“雅”等。傳世品較多,亦出土于萬歷、天啟、崇禎時期的墓葬之中。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繼承前朝工藝傳統,也燒造仿哥窯器,而且工藝水平大為提高。此時的仿哥窯器造型莊重,胎質堅細而白。釉面堅致,玻璃質光澤性強,有米白、藍、黃、綠、紅、蘋果青等色。器型有長頸扁瓶、膽瓶、橄欖瓶、爐、洗、盤、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為郎窯作品。
雍正時期的哥窯瓷,系由唐英受命駐御窯廠督陶,集名工匠師刻意仿古制作,摹古青銅尊、罍、注、洗、壺、觚、奓斗等,型制新穎多樣,規整秀巧,胎為鐵灰色。經火燒結后,外表鐵黑或泛油亮光澤,釉質光潤,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體含鐵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現“紫口鐵足”。此時正值清代制瓷工藝水平的最高時期,仿制作器最為形肖。不過,盡管處理胎釉技藝高超,由于時代所限,仍難與宋哥窯的自然特征相媲美。
乾隆時還是唐英督理陶務,仍舊繼續仿制哥窯瓷。乾隆皇帝雖然屢有諭旨,希望仿制瓷力求逼真,但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工藝上始終未有超越。其工藝、造型、胎質、釉色等基本與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調由灰青發展到灰白、米黃、黃、藍、綠色。
雍正、乾隆兩朝的仿哥窯器(官窯),都書寫青花篆書年款,或受皇帝之命著意仿制不署款器物。
自嘉慶、道光直至清末,官、民窯依舊燒制仿哥窯,其型拙,胎厚,質白,釉質多松懈肥厚,主色灰白,與早中期作品相比大為遜色。瓶、盆、碗、洗的器足寬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鐵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窯器寫款,民窯則多書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綜觀歷代仿哥窯器,其藝術效果無一能與宋哥窯相媲美,充其量只能作為每朝的代表作而已。
新的啟發
歷史上各朝精心仿制官窯、哥窯,到頭來卻無一能及,近年為弘揚傳統文化,先后恢復許多歷史名窯,諸如:汝、官、鈞、定、耀、磁等,結果仍舊遜于古人。但事出偶然,有開封某工藝品廠,本為數人初創小廠,為恢復北宋官窯,幾人小組即著手試制仿古瓷。他們僅以臺北故宮藏瓷圖版為范,參照摹制,結果成品從造型、胎體、釉質到表面光澤,都基本與傳世的宋代官、哥窯觚、瓶類型相同,即便是口邊下垂積釉也呈現得維妙維肖,這確是出人意料的效果。
復制宋官窯器,而效果恰恰酷似傳世品中的官、哥之器,這對研究兩宋官窯及宋、元哥窯都具有新的意義。據說開封地區不出瓷土,宋時情況不得其詳,而今一個小廠卻能巧奪天工,可謂一奇。如此看來,傳世宋哥、官窯器或許就是出產于這一地區,也未可知。
結語
從30年代中期開始,筆者先后接觸宋哥窯花盆、葵式洗、錐把瓶、出戟花觚、雙耳碗、杯等,迄今所見宋哥窯器約百余件,圖錄照片也見得很多,遺憾的是本人雖先后兩次赴臺,但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仍未得全部目睹,也只好企盼來日。符合前述宋哥窯特征的器物,自覺已一目了然。盡管如此,我們還應本著“唯物”的科學態度,不斷進行深入了解考察,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宋哥窯器,除宮廷舊藏者多保存完整外,其它由宮廷流入民間之物,則因久經歲月風塵,多呈古老陳舊的自然狀態,常常有所破損,其紋片的重色,釉面污垢浸漬的現象及古樸老蒼之貌都是難以人為的。如今,哥窯器的化驗結果,窯址發掘的進展情況都為古陶瓷學界(包括國外陶瓷學者)所關注,對宋哥窯的研討可謂方興未艾。這既是學術研究問題,也是鑒定學的一個課題。在本文中,筆者提出自己經六十年研究的一個觀點,即別具特色的“傳世哥窯”器就是宋代的哥窯產品,并期待在今后的窯址發掘中得到證實。
【1】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關于傳世“宋哥窯”燒造的地點的初步研究》,《文物》1964年6期。
【2】參見《文物》1964年6期“圖版三:1、2”。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95年10月特刊